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介绍一下,EMI最新发行的三张XRCD.(全部来自ABBEY ROAD STUDIOS原... [复制链接]

查看: 3752|回复: 17
1#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海景五曲(Elgar:Cello Concerto,Sea Pictures)
作曲:Edward Elgar 爱德华·埃尔加
大提琴:Jacqueline Du Pre 杰奎琳·杜普蕾
次女高音:Dame Janet Baker 詹妮特·蓓克夫人
指挥:Sir John Barbirolli 约翰·巴比罗利爵士
演奏: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伦敦交响乐团
录音:19.8.1965, Kingsway Hall, London,& 30.8.1965,No.1 Studio, Abbey Road

这是EMI有史以来最成功古典音乐唱片制作,于1965年8月19日在伦敦著名金斯威音乐厅(Kingsway Hall)的录音。12个月后,这张唱片成为音乐评论家的年度首选。21年过去,当它被转制成CD的时候,人们对它的热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杜普蕾的唱片录音不多,每张都是乐迷的宠儿。

杜普蕾是上世纪60年代前后成名的大提琴家,当世人惊叹于她的成就时,却患上罕见的疾病——纤维硬化症;疾病中断了她的演奏生涯,也切断了她短暂的一生,艾尔加的这部大协也成了演奏者不幸的写照。她深入探索乐曲的内在世界、巨细无遗地呈现每个乐句与细节的演出,为此曲的经典之作——充分表达出痛苦与温柔。

这个曲目是埃尔加在协奏曲领域的最高成就,而杜普蕾变幻多彩的音色更为这部作品增加了魅力,她的演奏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和惆怅的情怀,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深长的呼吸中,没有一个大提琴家能比得上她的那种情感投人,同时,她还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沉思意味。巴比罗利爵士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热情有力,对乐曲之领悟力极高。由于年代关系,该版录音虽然不够细腻,但临场感极佳,音场的平衡感也恰到好处。

Recording the Cello Concerto in Kingway Hall (photo David Farrell, EMI Records Ltd)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85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在传统上,史诗通常是以祈求文艺女神缪斯为开端,而埃尔加便是以向巴赫祈求的曲风来展开这首四个乐章的协奏曲,手法别出心裁。他让独奏者拉出一段宣叙调,呼应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当这段阴暗的序曲结束后,中提琴加入第一乐章的主题,以温和摇荡的9/8拍表达出历尽沧桑的悲叹,埃尔加以此为基调,发展出整首曲子。

这首1919年完成的大提琴协奏曲,是埃尔加运用管弦乐团的最后一首作品,也是他最深切的自白。当时他病痛缠身,又历经一次世界大战,让他陷入深切的失望情绪中,他将这些情绪一古脑宣泄于这首原本不太适合大提琴演奏的协奏曲中——但是考虑到大提琴丰富且深沉的特性,与热烈但阴暗的音色,也许此曲还是很适合大提琴的。

四个乐章依序由前一乐章衍生,就如同一个狂想的曲思——以埃尔加对主题材料的纯熟运用看来,的确如此。第一乐章葬礼般的开场,尽管曲中仍有田园风味的短暂缓解,但是全曲弥漫着幻灭与受苦的感觉,有时表现为向生命的呐喊抗议,但多半为低调地痛苦抒发。之后是由单簧管奏出12/8拍的抒情第二主题,有西西里舞曲的优雅曲风。第二乐章大提琴先以拨弦方式奏出开端的宣叙调,第一乐章主体为谐谑曲风的G大调常动曲。优美的慢板乐曲,将交响曲的规模变成室内乐,而大提琴只吟唱了一个小节。

在终乐章的回旋曲里,埃尔加在世界大战前的豪气依稀可见,但稍纵即逝。该乐章回顾了前面乐章的一些旋律片段,然后迈向苦楚与认命的高潮,陪衬的装饰乐段取用了慢板主题的乐句。埃尔加彷佛在向过去的快乐时光道再见,中断这段挽歌,全曲在回旋曲主题的临去秋波中嘠然而止。


《海景》管弦乐队伴奏声乐套曲(1899),Op. 37

The song cycle Sea Pictures for Orchestra

埃尔加作为浪漫派作曲家终身不渝,虽然成熟时期茂盛的风华凝聚为老年人的深思和怀旧。他喜爱色彩变化,对乐队的驾驽在当时无出其左右。作品的充沛感情驳斥了某些人认为英国音乐应当稳重、含蓄的看法。

英国素来有合唱音乐的传统,从亨德尔到布里顿的英国作曲家都是写作合唱曲的能手,埃尔加自然也是个中翘楚。《海景》是歌咏位于海上的英伦三岛种种细节小事,也让人一开始就感染到那种浪漫派雄伟气势下所要捕捉的海上风景。他的这部作品至今仍被认为是歌唱套曲中堪与舒伯特和舒曼的同类作品媲美之作。

詹妮特·蓓克(Janet Baker,1933-),英国女中音歌唱家。曾从伊赛普、圣.克勒和洛蒂.雷曼学习声乐。1959年获皇家音乐学院皇后奖。1965年成功地扮演了《狄东与伊尼阿斯》中的狄东,正式开始其歌唱生涯。后往返演出于英美各地及其他国家,是艺术歌曲和清唱剧演唱家,也曾在一些歌剧中任主角。1977年英国女王授予英国皇家妇女大绶勋章。

蓓克的演唱高度重视词意曲情的诠释表达,嗓音优美,表情细致,吐字清晰。埃尔加唯一的声乐套曲《海景》正是因为蓓克夫人的这张经典录音而为人所知。(搜集整理)

埃尔加对科学非常有兴趣,他是第一位使用留声机灌录自家作品的作曲家。在1914年他开始为留声机(Gramophone)公司(拥有著名的商标“它主人的声音”)录音,最有名的就是1932年的小提琴协奏曲录音,由年仅十六岁的梅纽因(Menuhin)主奏。

专辑曲目:

-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85
01. I Adagio - Moderato
02. II Lento - Allegro molto
03. III Adagio
04. IV Allegro - Moderato - Allegro, ma non troppo

- Sea Pictures, Op 37
05. - I Sea Slumber-Song
06. II In Haven (Capri)
07. III Sabbath Morning at Sea
08. IV Where Corals Lie
09. V The Swimmer
这次EMI公司用原EMI录音室的原始母带制作了这张XRCD24格式的CD.初听下来杜普蕾的大提琴非常美妙,但更加远离了原始的声音,要知道我们现在听到的CD里的大提琴声都是经过一定美化的,如果到过现在听过,就知道大提琴的声音有时候甚至有些燥声,连王健在私下里也承认在台上他自己听见的大提琴声音确实有些吵,但台下的听众,由于剧场里吸音版和声场构造的原因,听到的就要稍好一些,但应该也能觉得有些吵的.所以说历来大提琴的唱片中的声音绝对比现场听的要美妙.因为录音师或多或少会把一些杂音去除,把声音改得更适合耳朵听.现在的这张XRCD,在原来的唱片上又有了一定的修饰,但修饰后应该说更有音乐味了.所以说这CD适合听音乐的人,但不一定适合要听出现场感觉的人.我觉得要从这三张EMI新出的XRCD中挑一张的话,我首选这张.
66.jpg (, 下载次数:88)

第一排最后一张(2007/9/27 23:05:24 上传)

66.jpg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介绍一下,EMI最新发行的三张XRCD.(全部来自ABBEY ROAD STUDIOS原EMI录音室...

能告知一下价格吗
TOP
3#

回复:介绍一下,EMI最新发行的三张XRCD.(全部来自ABBEY ROAD STUDIOS原EMI录音室...

给几张大图吧
TOP
4#

回复:介绍一下,EMI最新发行的三张XRCD.(全部来自ABBEY ROAD STUDIOS原EMI录音室...

大概150元左右,因为是和这张图中的其他几张一起买的,所以我只知道总价。
TOP
5#

回复: 介绍一下,EMI最新发行的三张XRCD.(全部来自ABBEY ROAD STUDIOS原EMI录音室的原始母带)

今天就会上大图的。昨天没来得及上。
TOP
6#

回复:介绍一下,EMI最新发行的三张XRCD.(全部来自ABBEY ROAD STUDIOS原EMI录音室...

这几天会继续介绍其他两张的听感。
TOP
7#

新增Louis Fremaux指挥伯明翰交响乐交响乐团演奏马斯奈和奥芬巴哈的作品

Louis Fremaux指挥伯明翰交响乐交响乐团演奏马斯奈和奥芬巴哈的作品。这一张专辑中有着芭蕾舞曲那种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不但音乐动听无比,绝佳的层次感与临场感都非常的优异,不论在响板、定音鼓、管乐、弦乐与打击乐器等皆得到清晰的律动与表现。这一张专辑在发烧友之中的名气主要来自Klavier唱片公司拿EMI母带重新刻制的编号KCD-11007的《马斯奈--领袖》,该CD被CD圣经评为:「此乃历史上最爆棚的古典音乐录音之一,澎湃乐段的动态有石破天惊的气势,而单吹独奏的乐器音色又靓绝,乐曲又异常动听......」。但要知道这张专辑本来就是由EMI名录音师Stuart Eltham和Neville Boyling掌盘的EMI公司的发烧唱片,是在ABBEY ROAD STUDIOS(原EMI录音室)录制的经典唱片之一。现在EMI公司拿当时保存完好的母带交由JVC公司用XRCD2的格式重新制版,制作了这张新版的《马斯奈--领袖》,比Klavier唱片公司的那张少了白辽士的作品,多了三首奥芬巴哈的序曲,时间上也达到了72分钟(Klavier唱片公司的《马斯奈--领袖》时间为60分钟)。
现在我手上有三个版本,分别是:Klavier唱片公司的编号KCD-11007的;CISCO公司重制的,编号GCD-8002的;EMI公司的XRCD2,编号50112722的。听下来,这张XRCD2格式的音场与定位非常到位,与其他两张不相上下。但听感好象与其他两张比较下来还是略差了一点,但是为了多出的三首奥芬巴哈的序曲,买一张回来听听还是需要的。
TOP
8#

第三张 苏佩序曲

唱片名:苏佩序曲
指挥: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
演奏:圣马丁室内乐团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出品:EMI
编号:50111923

这是马里纳优秀的唱片之一,演奏具有异常丰富的情感与风格,曲目尽管已通俗得可以,但却表现得精彩绝妙,例如说每一曲的序奏雄浑高贵[尤其《诗人与农夫》],《黑桃女王》令人极度兴奋,《轻骑兵》则鲜明活泼。本片是莱纳版以外最值得推荐的唱片。

作曲家简介:弗朗兹•冯•苏佩 (Franz von Suppe,1819-1895)

弗朗茨• 冯•苏佩是十九世纪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1819年4月18日出生在斯巴拉托一个小官员家庭。苏佩从小喜爱音乐,十岁起,就开始作曲并学会吹长笛。在他十六岁那年,因为父亲死了,随其母迁居到维也纳,在这个“音乐之都”,他受到了很好的音乐熏陶,作曲家泽赫捷尔和泽弗里德还教给他作曲技法。刚十八岁,苏佩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弗吉尼尼》。后来,他得到意大利歌剧大师多尼采蒂的赏识和指志,使他在作曲技法上得到长足的进步。  
从1840年起,苏佩先后在维也纳、普列斯基(现布拉迪斯拉发)等地坦任歌剧院指挥并作曲。他一生共创轻歌剧三十一部,其中较著名的有《农村姑娘》、《寄宿学校》、《十个新娘,没有一个新朗》、《愉快的女学生》、《美丽的加拉捷娅》、《追求幸福》、《博卡乔》等。此外,他还写有交响曲、管弦乐、室内乐、弥撒曲、安魂曲等。
其创作风格轻松明快、优雅动听。作品以轻歌剧、喜剧配乐和舞剧为主,共计二百多部。他是维也纳轻歌剧体裁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为轻歌剧《轻骑兵序曲》,《诗人与农夫序曲》等。
苏佩晚年很少写作,主要从事指挥。1895年5月21日,苏佩在维也纳逝世,享年七十六岁。由于苏佩对奥地利轻歌剧的贡献,他和约翰•施特劳斯、卡尔•米勒克尔一起,被誉为奥地利轻歌剧的三位大师。  
《轻骑兵》是苏佩于1886年根据诗人卡尔•科斯塔的剧本创作的一部以描写骑兵战斗生活为内容的轻歌剧。这部轻歌剧后来演出比较少。但是,这部歌剧序曲却因为旋律流畅动听,形象生动逼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一首闻名世界的管弦乐曲。

作品简介:

苏佩所作的轻歌剧《轻骑兵》于1866年3月21日首演。时至今日,虽然歌剧本身已极少演出了,但本曲和《诗人与农夫序曲》却成为作者流传广泛的代表性作品。
《轻骑兵》序曲更是轻歌剧序曲中最为人们喜爱的作品之一,并被改编为管乐合奏曲。 音乐一开始,由小号和圆号以高亢嘹亮的号角性音调奏出轻骑兵主题,使人仿佛看到了一支英武潇洒、精神焕发的轻骑兵队伍。紧接着,长号用合奏与这一主题相呼应,形成了浓厚的军营气氛。随后,小提琴以极快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型奏出一个轻捷明快的主题,表现了轻骑兵机敏欢悦的形象。由小号为主奏的进行曲主题紧接着就出现了,这一主题不仅充分发挥了加洛泼舞曲欢快的特点,而且还运用了模仿马蹄声的描写性表现手法,生动逼真地表现了轻骑兵队伍的行进,这是这部作品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旋律。 乐曲的中间部转为小调,小提琴奏出匈牙利吉普赛调式的主题,如歌的旋律宁静而忧郁,带有悲歌的色彩,表现了歌剧中骑兵队长回忆往事时百感交集的心情。
《轻骑兵》序曲大体可以分为三段。前面有个引子,它是A大调,4/4拍的。由两支小号吹奏一段雄伟的旋律,描写黎明时,军营里响起军号声。接着,其它管乐器也加入进来。远处军营,也响起军号声,这一次是用圆号演奏的,其它管乐器又作接地,并进行发展。  
经过一个小的过渡,乐曲转C大调。带有装饰音、不断升高的八分音符和一系列三连音的运用,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描写骑兵们听到军号声后,迅速地集合在广场上,他们队伍整齐,英姿焕发。  
轻骑兵列队出发了。这时,乐曲从C大调转回到A大调上,变成6/8拍。弦乐在木管乐器模仿马蹄跑节奏的固定音型伴奏下,演奏雄壮的主题。  
它既有行进的节奏,又有奔马的形象,显得很机警,好似骑兵们正在巡视四周。当小号加入之后,明显地运用马蹄奔跑的节奏,使你感到骑兵们正策马奔驰在战场上。弦乐加入演奏主题,然后乐队进入全奏,场面显得雄伟、壮观。  
战斗开始了,紧张、短促的音符和不协和音的反复出现,描绘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  
音乐速度渐渐慢了下来,这个过渡段落表示一场战斗暂时停息,战场上硝烟弥温,尸横遍野。  
接下去,是乐曲的中段。乐曲转A小调,4/4拍,行板。先由弦乐在低音区演奏一段伤感的曲调,表示对死者的哀掉。在调性上,由于是从明朗的大调转换成忧郁的小调,更加深了感伤的情绪。 
乐曲的第三部分,实际上是第一段的再现,它转回到明朗的A大调上,这里,加进了鼓、钹等打击乐器,比前面显得雄壮有力。它描写骑兵再次英勇地投入战斗。  
最后是尾声。长号加入,气势更加宏伟,表现轻骑兵一往无前的精神。随后,小号加入,用三连音把乐曲推向高潮,乐曲在辉煌的气氛中结束。

我没有听过EMI公司编号CDC 7 54056 – 2的普通CD,但就这张采用JVC公司的XRCD24格式重新制作的CD来看,效果非常不错,可以说是爆棚。
TOP
9#

回复: 介绍一下,EMI最新发行的三张XRCD.(全部来自ABBEY ROAD STUDIOS原EMI录音室的原始母带)

俺来上图,图是借“七块钱两个表”兄拍的,纯属转贴
1200801190801113.jpg (, 下载次数:104)

jpg(2007/9/28 12:21:36 上传)

1200801190801113.jpg

TOP
10#

回复: 介绍一下,EMI最新发行的三张XRCD.(全部来自ABBEY ROAD STUDIOS原EMI录音室的原始母带)

转贴~~~
1200801190801112.jpg (, 下载次数:46)

jpg(2007/9/28 12:22:19 上传)

1200801190801112.jp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