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复制链接]

查看: 33459|回复: 134
41#

回复: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对门德尔松孩子气的评价,柏辽兹倒不计较,淡淡一句算作回应:
门德尔松只喜欢早已入土为安的东西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42#

回复: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原帖由 novak 于 2007-10-11 17:38:00 发表
爱hifi兄给大家很多有趣的故事

呵呵,天天学习,天天向乐,读乐听乐相辅相成,乐书就像导游,能在繁星般的乐海中让你高效地浏览,快速扩大听乐面。在这里将有趣的东东和大家分享,不为别,只为保持自己的兴趣,同时希望听到更多的东西。

作为四大小协之一,我很喜欢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旋律鲜美异常,中人欲醉。门德尔松的好友、音乐家汤蒂尔.贝涅特对比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的小协后说道:“前者是亚当,后者是夏娃”。


目前听过海飞兹、大卫、格鲁米欧、穆洛娃演奏的版本,尤喜欢穆洛娃的。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43#

回复: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原帖由 lmluc000 于 2007-10-12 16:23:00 发表
爱生活,爱HIFI~;P

对,爱生活,爱音乐!
现代的娱乐界“星味”十足,许多新人依靠发达的传媒,或抄作、或吹捧、或迎合,纷纷成为明星,人气财气急剧上升。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古典、高雅、严肃音乐”领域,能像门德尔松做“阿福”或靠作曲做个有钱人的,可谓寥寥无几,但也许有个例外,符合现代人的大腕、暴发户特征的作曲家唯恐只有格什温了!一首《蓝色狂想曲》,格什温将爵士音乐挤进了20世纪经典音乐的殿堂,并迅速大放异彩,枝繁叶茂。格什温,深厚的爵士乐功底+半生不熟的专业知识,成就了1个20世纪严肃音乐的大腕!
史书中有一些关于这位大腕的“据说”:
据说,在音乐舞台上红得发紫而又忍不住心虚的格什温打电报给在20世纪作曲泰斗斯特拉文斯基,问斯特拉文斯基是否愿意教他以及学费该是多少。斯特拉文斯基问起格什温每年进帐的总数,当知道格什温的收入是吓人的六位数时,他急吼吼地说:“我拜你为师,怎么样?”
又据说――这次是真的:格什温曾经想得到拉威尔的指教,这位大师倒也答得妙:
“你既然可以成为第一流的格什温,为什么还要做第二流的拉威尔呢?”
最后编辑爱hifi 最后编辑于 2007-10-12 18:20:13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44#

回复: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格什温赖以成名的《蓝色狂想曲》深受美国人民的喜欢,看看指挥或演奏大师们的评价:
伯恩斯坦为《蓝色狂想曲》留下著名录音(“报纸版”和《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放在同一张CD),但他是这样地评价它:
根本不是个作品,而是把一些段落粘在一起――用面粉和水打成的面糊”呵呵,《蓝色狂想曲》这面糊,你尝了吗?
瓦尔特在为《蓝色狂想曲》担任指挥时,则用了这样的口吻欢迎爵士乐来到古典世界的:
各式各样的作曲家都在爵士乐四周徘徊,就像猫儿绕着汤盆,在等着汤凉下来,以便既能享用它又不会烫着舌头,到目前为止还只满足于古典音乐学校毕业的厨子烹煮的温汤(德彪西、拉威尔等此前写过受爵士乐影响的作品)。爵士乐姑娘,以迷人的节奏打扮着,以她的方式在世上翩翩起舞……但在她的交游和广泛的结识中,她没有碰到一位能让她提升地位,被音乐圈承认为可敬成员的骑士。格什温!是他圆了她的梦。”
喜欢爵士的朋友,你认识格什温吗。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45#

回复: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瓦尔特好像只为SONY公司出唱片,没见有“蓝狂”CD。
“蓝狂”应该是伯恩斯坦的有名,另外EMI、PHILIPS的CD有普列文的“蓝狂”。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46#

回复: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看得出zjize兄喜欢老柴,我也一样喜欢他,我喜欢那些感情直率,敢于表露心迹,情真意切的音乐,在目前个人接触的音乐中,老柴和德沃夏克都具备同样的特质。
老柴的音乐如是,生活也如是。大家再看以下的故事:
1845年,法籍年轻的女教师芬妮.杜尔巴哈发现柴可夫斯基正在翻阅一张地图集,当他翻到俄罗斯那一页时,便用嘴亲吻地图,但当翻到其他国家时却用唾沫吐地图,当时芬妮老师对他说:“你这样做就像唾弃我一样, 因为我不是俄罗斯人。”没想到柴可夫斯基马上指责芬妮老师说:“你没看到我用手把法国遮起来了吗?”为此芬妮老师称他为“柴可夫斯基家的小普希金”。
生活中的老柴是这样偏激或爱憎分明,千万别以为他是位粗人。听听“柴六”(悲怆交响曲)吧,你会看到一位包含热泪的老柴,一位悲痛欲绝的老柴,呜咽的旋律和艳丽的音响色彩叫人心悸,让人迷醉,难以释怀,又不忍正视。
对“柴六”,斯塔索夫说道:“这部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登峰造极的作品。……恐怕,这在音乐史上是空前的,把精神生活写得如此深刻,作曲家所表现出如此非凡的才能以及该作品所具有的美感,都是空前的”
“柴六”首选版本:DG 419 745-2,穆拉文斯基+列宁格勒爱乐。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47#

回复: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原帖由 zjize 于 2007-10-17 19:19:00 发表
谢谢!同好同好!
柴六我喜欢的版本反而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的版本,穆的反而排在我喜欢的第二去;柴五我喜欢切利的,他的那个录音是别有一番风味,推荐你去听听。

好啊,有机会找来对比看,是哪家公司的碟?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48#

回复: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原帖由 zjize 于 2007-10-20 10:01:00 发表
想听人的音乐,可以找老柴!他的音乐始终是人写的音乐,写的是人的情感。想听上帝的音乐,那就找巴赫吧。
奇怪的是,偶就不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P ;P ;P ;P

支持:老柴是言情高手,德沃夏克也一样,"自新大陆"中的慢乐章就是一首活生生的"念故乡",和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是多么的互通!
老柴、老德的音乐属易懂型,但往往被一些人说是缺少“深意”。这让人费解,听音乐不是科研,钻牛角尖干嘛!
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值得去听听,特别是乐仙莫扎特,喜欢老些的音乐一定也会喜欢莫扎特,他写的是愉悦的心情。
出自"日出而作,日落而宿"老实人巴赫的音乐,我想不是上帝的音乐,是他送给上帝的音乐.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49#

回复: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原帖由 leewang 于 2007-10-20 23:20:00 发表
听了一年多的古典,最近一次让邻居投诉是因为老柴,也仅一次而已。;P
搞得我好想卖了它。(柴456)

;P;P;P
柴可夫斯基的 "'第四'、‘第五”、‘第六《悲怆》'”被称为柴可夫斯基的‘悲剧三部曲”。
最后编辑爱hifi 最后编辑于 2007-10-21 11:52:05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50#

回复: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于1893年八月完成,是专为他的事业支持者、知音和精神恋人梅克夫人而作。
      柴可夫斯基本人非常喜爱这部作品,说自己“将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了......”并说:“在这一生中,我从来也不曾感到这样满意、这样骄傲和这样幸福!因为我知道自己写成的确实是一部好作品。”“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柴可夫斯基曾想将第六交响曲命名为《标题》、《悲剧》,但总感到不满意。当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杰斯卡建议用《悲怆》来命名时,柴可夫斯基兴奋异常,连声说“好极了’并立即将《悲怆》写在总谱的封面上。
      “柴六”交响曲由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首演,几天后,柴可夫斯基毫无征兆地突然重病而溘然长逝。他的死因至今仍是个谜。

   第一乐章,大管奏出阴暗、抑郁的慢板引子,好象地狱中传来的垂死老人的呻吟。呈示部主部主题紧张、不安的痉挛性音乐形象与引子浑然~体。副部主题首先由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奏出,旋律优美如歌、温暖真挚、宽广安宁,崇高而富诗意,仿佛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甜蜜回忆,充满了对幸福、光明的渴望与憧憬。柴可夫斯基的注解是“我又呼吸到了家乡的空气。我又听到了妈妈的声音。”这个“回光返照”般的主题被称为人类交响乐文献中最美妙绝伦的慢板主题。聆听过后,常令人心碎无比、怆然黯下。一声炸响的霹雳将音乐带入展开部,冥想回到现实,狂风暴雨般的音乐表现了内心的激烈冲突。展开部结尾响起了俄罗斯教堂中《与圣者共安息》的挽歌音调,音乐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再现部再一次出现了焦灼不安的主部和代表光明与幸福的副部。作者向往美好的极大热情在悲痛中逐渐消逝,孤寂的单簧管慢慢地散去。低音弦乐器8次反复拨奏的步伐般下行音阶凄切而无奈地结束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优雅抒情的五拍子圆舞曲与无限哀伤的中段交织在一起,好象回忆中的辛酸与甜蜜如藤蔓般缠绕萦回。
   第三乐章,谐谑曲与进行曲的奇妙结合使整部交响曲达到了高潮,表现了斗争、反抗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象征着人类为理想而进行的不懈的斗争。
 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通常是热烈欢腾的快板,而《悲怆》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速度缓慢的哀歌,浸透了安魂曲的气氛。下行的哭泣般的旋律给人呜咽凄凉之感。一个经受着百般折磨、蹂躏的灵魂,在死神面前最后一次体验生命中所感受过的一切。他依然在向生活致意……  
  幽暗的背景下,沉闷的锣声响起。带着不可磨灭的创伤,在无法抚慰的悲哀绝望中,主人公终于投向死亡的怀抱。音乐在葬仪般的气氛中静静地结束。      
 
  此曲可直接听第一、四乐章.
最后编辑爱hifi 最后编辑于 2007-10-21 11:50:52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