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看到过一幅画,是描述西方人概念中的古典音乐.一座山峰是巴赫,其下两座小峰是贝多芬和莫扎特,再下勃拉姆斯,瓦格纳,布鲁克纳,等等等等等.
初识并不以为然.记得上次写到的茫然,为何无法把握旋律中的激情,转而欣赏纯粹的旋律之美.原来这一切是告诉我是时候听BACH了.
记得最开始听的是BACH的GOLDBERG VARIATION,据说被录音了6000多个版本,是个记录.我听的是LANDOWSKA的大键琴版,当时只是认为轻快,活泼,非常优美.并未真正领略复调音乐的对位美感.后来就一直困惑在BACH的小无里,这啥玩意啊,一会高,一会低,全无节奏和旋律之美,简直莫名其妙,不知所谓.
突然,有个郁闷的夜晚吧,我莫名地放着MILSTEIN的小无.又是开始那个我熟悉而又陌生的调调,但这次有不同,我忽然强烈地感受到了MILSTEIN的热情.我分清了主调和副调(姑且这么说吧,不是专业的,不知道专业名词怎么表达),主调是极其优美的旋律,伴以副调的伴奏,加之MILSTEIN的热情演绎.这时候我完全听懂了这是什么,小无是什么.
之后自然是听了一遍又一遍,里面最优美的是吉格舞曲和恰空舞曲.MILSTEIN不愧为一代大师,热情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为何我开始要提到茫然呢?
以为BACH的音乐不同于MOZART和BEETHOVEN,他并没有固定的主题要表达,纯粹的是种旋律,调性之美.我所有的困惑也就此解开.BACH才是我的归宿.
后来又欣赏了GRUMIAUX的版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BACH的音乐由谁演绎便带有哪位大师的个人风采.从内涵来说,格老是不及老米的.但音乐的圆润与华丽,让人在不想多思考时,听起来是无比的舒适.MILSTEIN则更多的融入了个人的热情.所以我枉断,每个人演绎小无都有其自身的烙印.(当然也得是大师吧,呵呵)
从今往后,追求方向甚是明确,更多版本的小无.与BACH其他的音乐,比如大无,呵呵.
这是小弟自娱自乐的BLOG.168老大很多,希望推荐点小无和大无的版本给小弟,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