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原创+全球首发】夏日音乐之旅——里赫特套装唱片大盘点!!!
我向来认为音乐表演者可分两类:其一努力开发乐器性能,其二反之。第一类诸如音乐史上的传奇人物——李斯特、帕格尼尼,一直到后来以魔鬼技巧擅胜的大家。这类音乐家致力发掘他们和乐器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第二类音乐家试图超越演出的魔力,在他们和乐谱之间创造幻景,以此来帮助听者领会音乐精义,听众与其说被演奏者所吸引,不如说更关注音乐。我确信在我们时代,第二类演奏家的典范是斯维托斯拉夫·里赫特。事实上,里赫特所做的是在听者和作曲家之间插入他的强力个性,就像某类连接环,以此他向听者揭示作品,往往给予我们意外的崭新视点。
我第一次听他演奏,是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一九五七年五月。他以舒伯特最后一首奏鸣曲开场,《降B大调奏鸣曲》,有史以来最冗长的奏鸣曲之一,而里赫特又以从未有的慢速演奏,使其更为漫长。
我愿坦白陈言两件事,其一,也许不太合常理,因为我本人并非舒伯特音乐的表述者,我觉得其音乐中的反复结构棘手费解,我往往在其中精疲力竭。我忍受着这首漫长的舒伯特奏鸣曲。后来发生了什么?一个小时之后,我已陷入一种昏昏欲睡的恍惚状态。我所说的舒伯特的反复结构被遗忘了,我先前认为仅起装饰作用的音乐细节,如今显然成为音乐的组成基础,我至今仍对这些细节记忆犹新。对我而言,这似乎是两种毫不相容事物的合体:用一种自发的即兴来揭示深刻精密的内涵。正像我后来聆听多款里赫特录音时所感受到的那样,我亲身见证了一位无比强大的交流者,他们以音乐铸造我们的时代。
————古尔德
古尔德发现了自己的巴赫,是一位伟大的演奏者。然而,古尔德的演奏从美感的意义上说又是停留在音色的美感上的。巴赫作品中的含义远不止这些,而那些只注重外表修饰的方法只能够让我们领略到一些巴赫伟大作品的毫毛。这又是无法忍受的,也令人怀疑对于巴赫音乐的爱有多么深……
————里赫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