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声音贵气!价格超低!另有一个月无条件退货保证(用家评价已陆续在上)
接下来是关于TSI 01信号线的听感和一些个人见解
我在试听该线时已开始先用的是动态大些的交响乐作品。首先要说,这付信号线在煲开后的第一耳朵试听确实能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尤其是就其价位而言的表现)。第一听感感觉声音要比电源线出彩,在声音整体基本平衡的基础上音色显得更加阳光一些。2段延伸作的很不错。尤其是低频的下潜比较深。使得音场听起来更加竖立。高频虽然光泽感上不如我手头上的winkll1880纯银线那么华丽,显得平和些。但高频的延伸方面却并不比其逊色多少。在中频段也有着类似于之前谈过的盒子电源线所表现出的润度,整体的解析力表现还不错,要高于电源线。
从上面的评价来看,感觉好像应该是信号线的设计好于电源线,但我之前为什么说盒子电源线的设计理念和表现高于信号线呢?关键在于电源线的声音比信号线有着更好的平衡度,虽然电源线的高频延伸不是特别出色,低频凝聚性也还可以有更好的改善,但它在其全频段内的声音整体表现的很匀称,3频段都有不错的饱满度和润泽度且有着不错的连贯性,比较浑然一体。而信号线在高频段的密度感有明显的降低,使得中高频段的过渡上稍显生硬;虽然其高频延伸不错,但由于高频段的饱满度和密度感的下降,使得小提琴在高把位的声音不够松弛从容,影响到高泛音的表现。前面有位朋友提到人声稍干,估计是用了民族女高音的试音碟。在男中低声部上该信号线应该不会出现此感觉。从我听过的相位兄多款信号线来看,我认为TSI01信号线和其设计的C0信号线相比虽然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但还没有达到质的飞跃。
从搭配上看,相位兄的信号线和电源线倒确实有一定的互补性,可以结合使用。但如果系统在高频已经缺乏光泽度,那么建议在选喇叭线时考虑声音密度感强、高频通透度较好的喇叭线型号为宜。
因为相位兄在帖子里一直强调其咸菜声音注重密度感,下面我想就密度感这个概念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在我的理解里密度感并不等同于厚度或润度,也就是说厚润的的声音不一定就是密度感强的声音(BONA的中低端咸菜就是个例子)。所谓的密度从字面上来看——密实,紧密的程度。我认为其表现出的是一种物质分子的浓缩聚和。在声音上表现出一种信息量的浓缩!在音箱中我想西湖的声音应该算是整体声音密度感的优秀代表了!密度感的表现是在饱满适中的厚度下声音信息的结实浓缩并且有着不错的解析力,这样出来的声音是充满细节并且具有极佳通透度和绵密度的声音。密度感好的声音其基本厚度就已经有了,而且会恰到好处。在此基础上将声音的边缘稍加柔化,即产生出润泽度。可以说润度算是密度感的附属品,如果没有很好的密度感,声音的厚度和润度就没有了支撑,会出现“虚”、“肉”、“蒙”声音。前面提到的BONA就是这种情况。而且密度感不仅仅存在于中频段或中高频段,而是全频段上都要有很好的表现。高频段的密度感好会使高音表现出宽松而通透,并具有不错的穿透力和像真性,能跟好的突出高音乐器的实体感。中低频密度感的加强可以改善低频层次感和凝聚性。使声音变得绵密而扎实。3频段的声音过渡才会显得流畅而自然,一气呵成。在AQ和XLO的高端咸菜中(尤其是XLO),这一点都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而VDH在高频的密度感上也有着不错的把握。
以上是我对密度感的理解。回到本题上,就相位兄的2款咸菜而言,个人感觉虽然其声音有着不错的润度,但在密度感上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电源线好就好在密度在全频段分布得很均匀,所以显得流畅自然。但之所以在细节上和线条感上以及低频凝聚性还稍有不足,个人认为还是由于密度感还没有到达一定的高度所致。而信号线关键问题是在高频段密度感的降低,使得中高频段的过渡上有些不足,并且在高频处使人感觉声音还不够宽松通透,反而好像有所衰减。既然相位兄经常会以高档品牌线作为对比来要求自己的线材,那么还是应该继续努力,争取使线材的声音达到最大可能性的尽善尽美。这也会是烧友们的福音!
听感评测完毕!自认为写的还比较客观。当然,音响这个东西的主观性很强,个人的喜好也各有不同,在了解基本声音风格后究竟是否适合自己的听感,还要靠自己的耳朵来收货。总之自己听着满意适合才是最重要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