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50474|回复: 153
21#

回复: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郭兰英咬字很有特点,并不是很清晰却很入味的。其实当时很多的民歌手咬字很有特点,很有乡土气息。看看 刘三姐电影录音中的咬字,就比较含糊。

关于咬字的问题,也就是一个歌唱技巧的问题。不管是欧洲美声还是中国现在金铁林那套所谓的民族唱法(其实我觉得应该叫“民美唱法”,民族美声),还是京剧,还是那些“原生态”,在呼吸问题上,都是一样的,说不好听点,连狗也是那样呼气吸气的。所有的歌唱方法,喉咙下面的,都一样,关键所不同的,就是喉咙以上了,咬字就是其中一方面。
中国现代的的声乐(指的是民族唱法)起步比较晚,最早应该是王昆,基本上是大白嗓子唱的,淳朴而直率,没有什么修饰,晚一点是郭兰英,基本上也是白嗓,但是相对王昆要多了些修饰……讲下去太长了,可以又发一贴的,打住打住,呵呵!
郭兰英所代表的是那一个时代,我们要现在的歌唱家唱出那个时代的感觉,是不太可能的。西方音乐也一样,所以才说霍洛维茨是浪漫风格的最后一个。
经典,就是这样炼成的了啊。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22#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原帖由 李商隐 于 2007-5-4 22:45:00 发表
终于等到过路云兄论坛开讲了,可喜可贺。与兄聊过一些,就知道绝非我这个初哥级别的。
关于笛子,我还是最喜欢俞逊发。这套唱片里我就拿下了俞逊发,其他一张没有拿(现在想想有些后悔)。俞逊发号称魔笛,可见其技......


里面的《姑苏行》是我最喜欢的了,个人觉得再也没有听过比这更好的,包括詹永明和作者江先谓本人,不过作者吹得不怎么样,呵呵!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23#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原帖由 李商隐 于 2007-5-5 0:16:00 发表
这张又是我的镇宅之宝了。Cd1是诗词歌曲,坦率的说我没有完全听完一遍,但是还是奉为经典。中国很多诗词歌曲旋律缺少起伏,动听性不强。Cd2则是名曲连连哪。


这套唱片我在新华书店里面看到的,价钱好像是200多吧,心疼钱没买下来,现在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呢。还有的话这次一定要狠心砍了!
CD1的诗词歌曲 印象中好像全是杨先生译谱的作品 最珍贵的莫过于是南宋姜夔的词乐,在这里稍微说说它的来历吧:
姜夔的词乐,称为“自度曲”(“度”念“duo”,第2声),其实意思就是他自己作的曲。宋代词人,苏轼那派是倾向于内容的表达,所采用的都是一些现成的词牌,在音乐上并不是十分讲究。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奴娇”是唐代一个歌伎的名字而已,看词牌就可以想像到音乐旋律肯定不会怎么铿锵有力的。但是苏轼却在这里,把《念奴娇》填出了“如同西关大汉执节而歌”的意境。而姜夔那派,却是先重音乐的,这派包括了柳永、张炎等人。这些人自己作曲,自制词牌,所以姜夔首先是一个音乐家,我们现在看到姜夔的词牌,很多都是只有他自己采用的,比如《杏花天影》、《暗香》等等。
他的乐谱倒是经历了历朝战火保存了下来,只是古谱如同天书,史称“俗字谱”,一直以来没人知道。直到20世纪,杨荫浏先生是到现在为止依然首屈一指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大家,他当时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馆藏的古代文献里研究过姜夔的乐谱,但仍然不得要领。后来他在陕西采风时,从西安鼓乐的乐谱上发现了许多和姜夔乐谱上相同或相似的乐谱符号,就产生了疑问,把鼓乐的乐谱带回了音研所研究,和阴法鲁2人,以西安鼓乐为契子,才最终破译了姜夔的古谱。出版了《白石道人歌曲集》一书,书是50年代出版的,现在没有买了,我自己的也是找老师借来复印的而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图书馆借来看看,只是不是此专业的朋友,可能会看的如同天书。
所以,倾听这些音乐的朋友,请你们在倾听的时候,想想这些音乐是来自1000年前的遥远古代,但现在却可以扑面而来,我们能听到它的音响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反正我是始终带着敬畏的心去聆听的。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5 05:48:02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24#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原帖由 李商隐 于 2007-5-5 0:32:00 发表
我是古琴的粉丝,目前有几张李祥霆的唱片,估计云兄也看不上眼。这张海算可以拿来瞧瞧。这是一次国宝i级的演绎,四世同堂,指的是唐、宋、元明的四把名琴,由张子谦、刘赤诚、刘正春、徐匡华等各流派的大师奏来,当然......


呵呵,请别那样说呀,我怎么会对商隐兄的爱碟看不上眼呢?!不过说实在的我个人并不太喜欢李祥霆,觉得他商业味太重了,在看过他的现场之后,更加验证了这种感觉。那次是个大杂烩,用钢琴为古琴伴奏不说,还来个古筝的Mozart《土耳其进行曲》,王中山改编的。此次“古琴”音乐会确实有点倒胃口……
商隐兄碟中所举4人,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张子谦,总觉他有点像金庸笔下的风清扬那种洒脱的感觉。不过张子谦本人说过,他自己师从杂派太多,若以正宗广陵派琴韵而言,还是首推其师弟刘少椿,我以后会介绍到他的唯一一张的专辑的,这是一张很特别的唱片。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25#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闲着无事,在网上搜了些杨荫浏先生的照片。
杨荫浏年轻的时候可是标准的帅哥,不会输给现在的刘德华!!
200682183142385.jpg (, 下载次数:42)

jpg(2007/5/5 5:54:00 上传)

200682183142385.jpg

a9.jpg (, 下载次数:47)

jpg(2007/5/5 5:54:00 上传)

a9.jpg

g2006101013591630.jpg (, 下载次数:63)

jpg(2007/5/5 5:54:00 上传)

g200610101359163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5 06:03:55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26#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这个大家不知道吧呵呵,是杨先生和曹安和女士采访阿炳时使用的钢丝录音机。我们现在能听到阿炳的6首音乐,就是这台录音机立的功啊。
杨荫浏采访阿炳时使用的钢丝录音机.jpg (, 下载次数:50)

jpg(2007/5/5 5:57:01 上传)

杨荫浏采访阿炳时使用的钢丝录音机.jpg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27#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下面的图片是现在学习中国音乐史的人都绕不开的一套巨著,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另外的是杨荫浏的其它著作。
唉,他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我都几乎翻到烂了,很难说出对杨荫浏有多少的佩服与尊敬……
s1709909.jpg (, 下载次数:56)

jpg(2007/5/5 6:01:57 上传)

s1709909.jpg

a8.jpg (, 下载次数:60)

jpg(2007/5/5 6:01:57 上传)

a8.jpg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28#

回复: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碧涧流泉兄,我的唱片是刘森先生送我的,所以我也不知道哪里可以买到,不过我帮你问问吧,只是可能需要些时间。
再次感谢各位朋友的厚爱,我会继续努力的!!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6 00:03:01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29#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这也是一张比较珍贵的唱片。
清初时,琵琶分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北派琵琶开始衰落,南派则是大放光彩,20世纪的琵琶流派有“5大派之”说,这5大派全是属南派琵琶,分别是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平湖派和汪派。其中汪派由汪昱庭(1872-1951)所创,在5派里面最年轻,但影响却是最大。现在我们看到弹琵琶的人,也许都会觉得轮指很平常,但是在汪昱庭以前,琵琶轮指都是采用下出轮,这样就限制了琵琶技巧的发挥,不能尽可能地体现这个乐器的表现性能,而汪昱庭首用上出轮,把指头都解放了。
本唱片的主角孙裕德(1904-1981),是汪昱庭的徒弟,也是20世纪里和李廷松、卫仲乐、程午嘉等人齐名的琵琶大家。卫仲乐的风格是典型的火暴,大家可以听听他所弹的《十面埋伏》那种大气磅礴,在气势上,可能找出与他相比的?火暴的风格,在武曲上可以任意妄为,文曲上却又失之委婉了。林石诚的风格则有些偏柔,在文曲表现上可谓风度偏偏,如《青莲乐府》等,但武曲却又过于柔弱,未能表现出该有的气势。孙裕德则是在总体稍微偏柔的基础上,文中有刚,武中有柔,但更为擅长文曲的演奏。但最为让我折服的还是孙裕德的人格魅力。孙裕德为振兴和弘扬民族音乐事业,倾注出全部心血,1981年11月28日夜,他病逝的前两个小时,还在为学生上课。他弹琵琶用的假指甲是逝世后才从他的手指上拿下来的。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闻其乐而知其人,孙裕德为人正直,手下所表现的音乐也一如其为人一样刚正不移,我们不可能在唱片中听到一丝花俏的东西。
唱片由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共有8首乐曲,除他演奏的琵琶外,还有他吹的萧。反正据我的孤陋寡闻,这好象也是国内唯一一张他的传辑。不过还是老问题,唱片外部包装好看极了,里面的碟片则是不易于保存,必须自己加个CD袋子。
另外说点题外的话是,唱片上的《十面埋伏》、《蜀道难》、《陈隋》3首乐曲是60年代或之前的录音,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很特别的问题,里面的“3”、“6”等音,比我们现在所听到的要低一些,这并非大师演奏的音准不行。而是60年代之前中国的乐器还没有全面改革采用平均律,都是用中国民间的律制,所以音准听起来和现在的有所不同。阿炳的6首录音也有这种情况,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到的。现在所制造的琵琶已经采用了和钢琴一样的平均律,转调方便,但是却已经听不到这种纯粹的味道了。
{DBA07D8D-8EEA-43EA-A05C-3EB9AC14CD4D}0.jpg (, 下载次数:62)

jpg(2007/5/5 23:13:26 上传)

{DBA07D8D-8EEA-43EA-A05C-3EB9AC14CD4D}0.jpg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30#

回复: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回商隐兄:
1、旧时念诗的人都是唱着的,不过我也是早些时候才知道这个问题,在湖南采风时,遇到一位老文人,听他念(唱)了《千家诗》的第1首:云淡风轻近午天……觉得调子好熟悉,仔细一回忆,不就是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么?只是稍有改变而已。到了现在,别说把诗唱出来了,年轻人里面,能熟背唐诗宋词又有多少呢?教我戏曲的老师,就是我前面帖子提到过有位博士向他请教的那位,小时侯上的是私塾,所以还是保留着这个习惯,但是他都快80岁了。
2、对于李祥霆,仅仅是我的个人喜好而已,他的贡献我没有你了解的多,得谢谢你告诉我这些呢。我仅是对他的演奏风格有所不喜而已,呵呵。不过说回来,现在能流传下来的古琴曲,包括同名异曲或同曲异名的,有1000多首,是怎么都演奏不完的,现在能打谱出来演奏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能灌录成CD的,就更少,所以会造成一种错觉,来来去去都只有那10几首。古琴很特别,它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乐器而存在的。大家可以发现,其它的乐器:二胡、笛子、琵琶……从古到今多少年以来都在不断地发展,无论是技巧还是创作,尽管有快有慢。但是只有古琴,从它的乐器形制定型下来后,1000多年以来几乎没有发展过,依然是最古老的形态,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所以发展对于古琴来说,是好是坏还难以下定论的。
3、这位仁兄,曲文军,我知道他的名头,但是没有听过他的演奏,呵呵,真不好意思的呢!
4、最后,请别再称我为兄了啊谢谢,真的折杀我的哦……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5 23:45:31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