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纪念格里格逝世100周年 [复制链接]

61#

1865年格里格创作了《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1867年创作《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1887年创作《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三部中最成熟的是第三号,此曲献给年轻的女小提琴手托阿,格里格戏称她为“托洛尔”,托洛尔是挪威传说中的精灵。

[upload=jpg]Upload/2007481759872021.jpg[/upload]
TOP
62#

名级潜水艇 在 2007-4-10 0:35:31 发表的内容
shinelb 在 2007-4-9 17:01:13 发表的内容
欢迎啊,到时短信联系。



叫上俺.
没问题。你请客。
TOP
63#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蝴蝶》:

钢琴练习曲的弹奏对于演奏者来说至关重要,当考级学生弹到车尔尼钢琴练习曲299后半部分时,可以说在弹奏的技术技巧和音乐的表现力等方面都基本达到了钢琴业余考级七级水平.此时,可更加广泛地选择练习曲目,除了练习各个时期作曲家的作品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作品来提高演奏者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的表现能力,如: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集》等作品.中外作曲家为了表达对蝴蝶的喜爱,分别以蝴蝶为题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其中,出自格里格之手的《蝴蝶》是一首清新、飘逸、别具北国风格的动人钢琴曲.而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集》中的《蝴蝶》又正好被收录在新版的中央音乐学院校外钢琴考级第七级小型乐曲部分.
TOP
64#

对格里格了解不是太深,他的唱片收藏也有限,我根据资料,整理了一下,增加了一些内容,给大家看一下。
TOP
65#

格里格、易卜生和《培尔·金特》: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戏剧《培尔·金特》 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 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 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尽管第二组曲中的 《索尔维格之歌》确属杰作,但总的说来还是《第一组曲》更为流行。 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排,完全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分为四段:

  (一)“晨景”——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片段1、片段2)。

  (二)“奥丝之死”——母亲奥丝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三)“安妮特拉之舞”——选自诗剧第四幕第六场。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但严格地说,它远远超过了作为配乐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参与戏剧的内容,成为诗剧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片段3)。

  (四)“在妖王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片段4)。

  
  《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也分为四段:

  (一)“英格丽德的悲叹”——原为第二幕之前的幕间曲。 培尔·金特 在乡村的一次婚礼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山上,玩弄够了又将她遗弃,说他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这段音乐以英格丽德为主要形象,表现出一种非常激动和无奈的情绪,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二)“阿拉伯舞曲”——原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场面的配乐。乐曲带有女声合唱,意欲描绘东方的“异国”情调。

  (三)“培尔·金特归来”——原为第五幕的前奏曲。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轮船上衣衫褴褛,神情冷酷。

  (四)“索尔维格之歌”——原为诗剧第四幕第十场配乐。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间茅屋,索尔维格坐在门前,等候培尔·金特的归来,她唱着:“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 编入组曲的这首乐曲,经作者改编为纯器乐曲,去掉了原来的歌唱声部。 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荡漾着哀愁的第一主题(片段5)和洋溢着希望的第二主题(片段6) 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整部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创作之一。

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41101.htm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66#

shinelb 在 2007-4-5 12:31:48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74512314341732.jpg[/upload]


对这位钢琴家了解不多,查了资料,给大家提供一点信息:瑟尔多•古斯查鲍尔Theodor Guschlbauer是奥地利的钢琴家、指挥家,曾跟随Hans Swarowsky,卡拉杨等人学习指挥。他在Erato公司留下大量录音。
TOP
67#

欢迎啊,到时短信联系。
TOP
68#

格里格:挪威舞曲,交响舞曲,悲歌旋律,霍尔堡组曲

演奏:爱沙尼亚国家交响乐团

指挥:雅尔维

片号:0946344472227

[upload=jpg]Upload/2007491935883763.jpg[/upload]

黑色的森林,冰封的土地,古老的神话,深沉的情感,似火的灵魂,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挪威。尽管近些年来听了大量挪威的音乐,但是在古典音乐世界里,听得最多的还始终就是格里格的作品。

    早年听雅尔维指挥戈德堡交响乐团演奏格里格的《培尔·金特》配乐全集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如同在弥漫着寒冷雾气中响起的乐声,为人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今天,我在听雅尔维指挥爱沙尼亚交响乐团演奏的格里格《挪威舞曲》时,我又感受到一种外在的沉静与内在的激情,如同寒冰上燃起的火焰。

    格里格的音乐是诗意盎然的,包括他的四首《挪威舞曲》也是如此。在雅尔维指挥的这个录音中,《挪威舞曲》的第一首以迅即的速度开始,铜管乐冷峻的音色与木管乐器恬美的音色之间的对比,还有弦乐合奏的宁静宽广的音色,以及最后疾风骤雨式的结束部分,构成了一种戏剧性的力量,尽管它仅仅是一首舞曲。第2首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首,也是最短小的一曲,首尾是木管乐器轻松愉悦的吹奏,中部是乐队热烈欢快的合奏,两分多钟的乐曲却显得多姿多彩。第3首可以让人感觉到快速轻盈的舞步,是节奏感非常强的一首乐曲,而慢速的中间部分非常抒情迷人。第4首有些与众不同,开始时十分低沉,让人想到了《索尔维格之歌》的开始,然而很快转为最强烈的气氛,又让人想到《在山妖的洞窟中》,这种强烈的反差显得非常有趣,而且这首乐曲不像前三首那样是明显的三段式,不论首位的快速段落,还是中间的慢速乐段,变化都十分丰富,将近结束时那几句圆号的吹奏温暖如夕阳,真是太迷人了。

    格里格的《交响舞曲》感觉就像是另一套“挪威舞曲”。雅尔维指挥的第1首以少有的热情表现了挪威民族奔放的一面,浓郁的乡土气息沁人心脾,其中有一段在弦乐背景上的木管演奏,如同在激情漩涡中的甜美的宁静。较前面介绍的《挪威舞曲》而言,这四首《交响舞曲》在结构和配器上要更加复杂一些,就像这首乐曲那样,充满了起伏跌宕的音乐激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行进。第2首以恬静的木管乐器吹奏开始,弦乐轻轻接过这一旋律之后的演奏显得十分飘逸,之后乐曲突然变得强烈,速度也加快了,但这并没有使它失去原有的韵味,木管乐器婉转地吹奏着,就像小精灵一样可爱,整个乐队就像跳起了舞蹈,听上去十分狂放,乐曲就在这样的静与动的交替中,安静地走向结束。第3首诗一首迅疾快速的舞曲,就像是上一首中的狂放性格的放大,其中不乏蕴含着动感的慢板段落,如同水波一般地起伏荡漾,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依旧是慢板段落的主角。第4首最长,近十三分钟,戏剧性最强的一首,弱音与强音交替的开始,弦乐疾速的拉奏,乐队迅雷一般的全奏,强烈感情的爆发,木管乐器和弦乐合奏以很弱力度插入的一个静美的段落,及随后在弱音与强音之间的起伏徘徊,和最后以铜管乐器为中心的辉煌的高潮,都显示出交响曲的性质。

    两首《悲歌旋律》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就我个人认为,它们当属格里格最感人肺腑的音乐之一。两首乐曲的标题分别为《心灵的伤痕》和《最后的春天》,配器以弦乐合奏为主线,突出了如歌的特点,黑暗色调通过弦乐的弱音演奏体现出来。雅尔维指挥演奏的这两曲饱含深情,在起伏的旋律中孕育出曲曲折折的情感历程,《心灵的伤痕》中的那种黯然伤感的情调,和《最后的春天》中那种回味往事时的无名悲伤,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弦乐合奏的把握张弛有度,并让乐曲有一种漂浮感,一种往事如烟的感觉油然而生,不愧是大师的手笔。

    《霍尔堡组曲》恐怕是这张唱片中大家最熟悉的作品,开篇的《前奏曲》中的弦乐演奏立刻就让人感到一种冷艳之美,雅尔维在这张唱片中对于弦乐的处理一向非常迷人,在第2曲《萨拉班德》中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弦乐的演奏有着顺畅的流动性,特别是在弱音演奏时,乐声似乎可以渗透到四周的空气中,而在《加沃特》中,弦乐又营造出优雅的氛围。第4首《咏叹调》的开始部分时常让我想到巴罗克风格的慢板乐章,比如维瓦尔第协奏曲中的柔板,乐声摇曳,蜿蜒曲折,随后当大提琴响起时,一种温柔的伤感溢满了流了出来,情感的表述最后在强烈的音乐中达到高潮。最后一曲《里戈东》的首尾部分与前一首形成强烈的反差,有着巴罗克式的欢快,而中间部分更加富于表情。

    从这些乐曲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北欧的风情,从雅尔维的指挥中,我们更能找到挪威音乐所特有的潜在的韵味。这是一张令人感动的唱片,体现出格里格音乐世界中的民族个性,和他心灵中的欢乐与忧伤,也为雅尔维指挥的北欧音乐再次增添了一个杰出的版本。
http://www.unpopmusic.cn/dispbbs.asp?boardID=26&ID=1828&page=1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69#

李商隐 在 2007-4-9 23:45:41 发表的内容
一张我尘封已久的唱片。[upload=jpg]Upload/20074923453675019.jpg[/upload]


很好的唱片,多次再版。
TOP
70#

shinelb 在 2007-4-5 12:27:57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74512275598299.jpg[/upload]


这是一张老唱片。演奏家,指挥家也是老大师。皮尔.金特是Richard Kraus指挥Bamberger Symphoniker演奏的。他曾经在战前战时辉煌一时,在战后几乎消声匿迹,Richard Kraus只有少量战后的录音传世, 但却几乎被彻底遗忘.钢协是安达和库贝利克指挥柏林爱乐,一个很优秀的版本。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71#

对啊,我一直以为HM只搞古乐的,但后来有些唱片听起来不像古乐,所以有此一问。
TOP
72#

支持显摆。
TOP
73#

是古乐版吧?
TOP
74#

早上看到这么漂亮的风景,心情大好!
TOP
75#

没关系,还有吗?^_^
TOP
76#

亚河兄的收藏令人羡慕!
TOP
77#

江月 在 2007-4-17 15:41:35 发表的内容
哈哈,有趣!
S兄的硬件和软件收藏更值得羡慕,你贴的很多唱片我连见都没见过。
玩物丧志但不后悔。^_^
TOP
78#

popp很出色,但她唱片很少,她与腾斯泰德合作的马勒第四非常有名!还有她唱的最后四首歌。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79#

[upload=jpg]Upload/20074175395298969.jpg[/upload]
TOP
80#

谢谢江月兄,你的唱片令人羡慕。尤其是季雪金,我很喜欢他。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