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耳朵收货:在唱片行里的高度败家聆听生涯 [复制链接]

查看: 10365|回复: 27
1#

     在唱片行里买唱片,我也是老鸟了,平生出入无数唱片行和秘密档口,但是否如那个《小李飞刀》里所唱的那样,练就一身好本领,情关始终闯不过呢?

  90年代的中图是没有HIFI聆听设备的,就是后来有了很高档次(相对于我当时几百元的手提CD机)的音响设备,也还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因为你根本无法把你要买的唱片请中图的大佬们给你拆封后试听,所以你在买古典唱片的地方听的是有着邓丽君味道的流行歌,带着有点怪怪的跨界感觉,揣了那些老EMI的老参考系列赶快走人啦。顺带说一句,本人也是邓丽君的歌迷啊,这样说好像有点不恭啊。只是在古典唱片行里很少能听到古典的“大音”,听得多的多是流行啊民歌什么的,这个是上个世纪的中图唱片行。


   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依靠几本唱片天书买下了我的第一批古典宝贝,现在大多还是在反复聆听,如老酒般醇厚。我现在有点还怀念那个年代的唱片行,我仿佛被音乐之神蒙住了眼睛,在迷宫里凭借自己的“第六感”来生死恋那些往日时代的大师们,我就这样买下了我的第一张杜普蕾的1965年的埃尔加大提,后来爱上了她;买下了飞记公司的里赫特钢琴名版-----拉二,后来我买下了他大约20多张唱片;买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大绿盒子------拉赫在BMG的全集,用光了我当月的工资;--------或者,买下了第一张古尔德,第一张古拜杜里娜,那张有着埃舍尔绘画封页的《奉献》,天啊,买下了那么多张“第一次”,我可都是没有用“耳朵来收货”啊。



  那是一个青春的年代,有不少爱乐人都是像我这样买唱片的,我们工资不高,却像个下盲棋的大师,玩得就是心跳,那个时候的最高境界是隔山打牛,隔岸观火,你要依靠一张唱片的封面和你的知识修养已经那神秘的有的时候失灵的“第六感”来决定买不买这张唱片,这个本事我是用到现在,很多时候救了我的命,也有完全失败的惨痛教训,所以说,去唱片行是最不可救药的败家行动啦。


  后来看《无间道》的时候,我很羡慕里面的那个华仔和伟仔的胆机房,要是有那样的唱片行多好啊。这个是后话了。其实,买唱片可以试听的经历还是在打口档口,记得第一次是一个香港摄影师带我去的北京著名的六道口小黑屋,从海关过来的大批爵士唱片和少量古典你都可以用音质低劣的随身听来听个够的,这让我倒是意外的,后来我干脆带自己的随身听去,这样听着好的就下单买下,不会吃亏了。



  当然,我还是去唱片行买古典为主,比如当年著名的孟欣小姐开的唱片行,有让你可以听的设备,她的唱片行是当年的一盛呢,后来还是收山去读书,去年我见过她一次,早已在大学里讲述音乐欣赏课了,不知道她是否还怀念她当年在“江湖的日子”呢?我没好意思问,因为最后她是被房东搞的几乎破产,那个店面是拆迁房,而她毫不知情,装修就投了很多钱元气大伤了。


  另外,当年北京新街口的天龙和小谭的太阳都是放上聆听设备让顾客可以试听唱片的。其中天龙的S是狂热的发烧友,我们是在他那里蹭听到了不少唱片的掌故。说到S,我后来买了不少他的唱片。说来奇怪,他的设备家里是原装的音乐传真,但我听得感觉是有“沙石”声,不细致,可能是他家的地面和用线不太妥当而有这样的问题的(那个时候我已经自己买了发烧音响),这样,经常是一张唱片,在他家里听是一种感觉,买回家再自己的设备上听是另外一种状态了,好在我不是声音派的,就当我买了2张唱片或者是一个乐队的2次历史录音好了。

   当然我是更喜欢我自己的设备的发声。后来他自己重新开了店,用的是一台感觉很石机的胆机,我在他那里听唱片常有“法西斯”味道的感觉,也许是巧合了他有点喜欢瓦格那,喜欢德国口味的古典“正声”,机器和人是有对口味的,他那路的发烧唱片店主就应该选那样路线的机器。我自己的丹麦声更惟美点,走的是书架小箱子加小胆机的路线。一般来说,用唱片行的机器听爵士都还可以,但是听古典是有差别的,难道古典需要更挑剔的耳朵和机器吗?还是我自己内心的怪癖而带来的不一样?昨天在S那里买了一款历史录音,在他那里听了第一节,回家听感觉就不一样了,我想下次要是拿到一个朋友的汽车音响里去听听,看看会再有什么不同。这个是后话了。



   最近几年买爵士唱片,发现唱片店里的不论什么音响都能对付着听,好像没有太大的“路线”上的差别,只是我自己家的音响听觉得还原更细致些罢了。当然,有一次用耳机听,还是发现多不不少细节啊,可惜我不是耳机派的,还是喜欢有着“半个阁楼”的聆听田野,坐在椅子上,像看电视那样‘眺望“着一对小箱子更可以进入古典/爵士大师们的音乐世界。


  当然,在唱片行里听唱片,对我是一种特别不靠谱的事情,经常脑袋搭错线,买了不该买的唱片回家,我怀疑是长篇店对我念咒语的缘故,兴冲冲买回来的唱片回家再一听,往往魔力顿失,于是就从此束之高阁,相信不少老鸟们也和我常有这样的经历吧。是不是听得越多,灵感越少呢?我们会不会变成听唱片的机器,热中于版本比较,毫无意义的重复收藏,最后变成一台会定期奔向唱片店的CD机呢?


  其实现在网络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聆听”途径,可以找到不少听的网站,要出门买什么唱片,先在网上google地听一下片断,再决定如何了。但这个总是对我没什么刺激的感觉,我还是习惯在唱片店的魔力场里去听,听那么几分钟,然后决定是否买这个唱片,----这个就是一个不用ipod“不吃苹果”的老牌爱乐主义者的过时的坏习惯吧。
分享 转发
TOP
2#

沙发
TOP
3#

狮子兄的文字总能把我们带到某个熟悉而亲切的特定时间和环境中。
TOP
4#

看看先
TOP
5#

居然都有着差不多的淘片心理。。。。恐惧。。。
TOP
6#

喜欢看发烧友的发烧经历,很多地方有自己相同的经历.
TOP
7#

很怀念,写得很有味道呢
TOP
8#

好文章啊

我是北京人,可惜年龄小,你说的那些地方我都没有赶上过:(
TOP
9#

回想起90年代初。。。在北京跑唱片店的经历,历历在目。感谢楼主!!!
TOP
10#

最后编辑abbeyr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