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73265325597125.jpg[/upload]
7.SONY S2K 63203 马友友的版本
和许多人看法不同,马友友的版本是我很喜欢的。“马友友出生于巴黎,4岁开始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之后便投入提琴大师琼斯-舒尔兹(Janos Scholz)门下;1962年进入茱莉亚音乐院受教于罗斯教授(Leonard Rose);1978年即获颁享誉全球的艾维-费雪奖(Avery Fisher Prize),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991年由哈佛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客观地说:中国爱乐人总喜欢以马友友来作为一种中国人的骄傲,但准确来说,他并非拥有中国国籍。但是,马友友拥有东方人的特质:我们可以时刻在马友友的音乐中感觉到来自古朴东方传统气质——优雅,含蓄,儒雅,却不失幽默风趣。马友友的大无我认为是非常优秀的,尽管缺乏一点力度。他的演绎非常流畅,谦虚笃实,温厚和善,浪漫优雅而不过分。他的第一组曲特别出色,富于想象力和生命活力。生于法国,长于美国,又具有谦虚深沉的中国血统,使马友友擅长发挥对不同文化的敏感触觉。但是,对于他涉足爵士音乐,电影音乐,民族音乐,舞蹈音乐等领域。我认为是不大成功的。马友友主要用三把琴:第一把是由富尼埃借来使用多年的Goffriller琴,制作于1772年;第二把是Montagnana琴;第三把,是杜普蕾的Strad琴,制作于1712年。他说最喜欢Strad琴:“Strad琴是我所用的乐器当中反应最迅速的。任何加诸该乐器上的指力所反射出来的音色都是那么的美丽,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美丽。”马友友50岁了,他的水平比王健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