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6117118119120121122123» / 16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116页介绍吉泽金,110页介... [复制链接]

查看: 170383|回复: 1627
1191#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在巴赫的七首为一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中,第一号作品d小调,可能改编自一首已经失传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二号作品E大调,改编自巴赫早先的No.169、No.49康塔塔;第三号作品D大调,改编自著名的《E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作品A大调,原曲已经无从考证,但根据一些资料推测可能来自一首带柔音的双簧管协奏曲;第五号作品f小调,改编自原曲已经不存在的《g小调双簧管协奏曲》;第六号作品F大调则改编自著名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第四号》;第七号作品g小调,改编自《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三首为两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中,第一号作品c小调,可能是根据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或者双簧管协奏曲改写的,原曲已经遗失;第二号作品C大调,原曲也已经失散;第三号作品c小调,改编的原型则是著名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在两首为三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中,第一号作品d小调,据传是巴赫改编自同时期一作曲家的某首器乐协奏曲,但仅仅是推测,没有实际的详细资料可考证;第二号作品C大调,出处不详。唯一的一首为四架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为a小调,上面已经提到过——改编自维瓦尔蒂《和谐的灵感 Op.3》中的一首为四把小提琴而写的协奏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92#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实际上,在我们曾经为大家介绍过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其第五号作品就是一首古钢琴协奏曲。在文章中我就曾指出“在这首作品中羽管健琴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尤其在音色丰富多彩的第一乐章,与其他独奏乐器相比更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所以我们可以将之认作是古钢琴协奏曲这一形式的鼻祖,而巴赫此后花费很多精力,为古钢琴特别改写的这13首协奏曲,无疑成为其一生音乐创作历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与《勃兰登堡协奏曲》、《乐队组曲》以及《小提琴协奏曲》相比,《古钢琴协奏曲》并不是作曲家最为著名的器乐作品,但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却可以体验到无与伦比的来自巴洛克艺术的欢乐与自由。
  
  另外,由于这些古钢琴协奏曲在当初创作时的特殊渊源,所以不少当代音乐学者在想方设法,将这些被改编的作品还原回“本来面目”。譬如第一号古钢琴协奏曲,大多数学者根据一些资料,坚持认为其改编自巴赫已经失传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在前文中我就曾提到过,历史资料显示巴赫创作的小协至少有六首,但只有三首保存下了原谱),所以他们便开始尝试改写,将古钢琴的独奏乐段改为由小提琴担任。又譬如瑞士作曲家兼双簧管演奏家霍利戈尔曾经与布朗指挥的圣马丁室内乐团一起,在PHILIPS公司录制过一张《巴赫三首双簧管协奏曲》的唱片,其中三首作品也正是还原自巴赫的古钢琴协奏曲BWV1053、BWV1059以及BWV1055。从巴赫将自己的器乐作品改编为古钢琴协奏曲,再到当代西方音乐家热衷于将之进行再度还原,可见巴赫的独特魅力所在。
  
  如今,对于这些古钢琴作品的演绎也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用真正的古钢琴或者用现代钢琴替代。如果要原汁原味的体验这些协奏曲,聆听古钢琴与古乐团的完全仿古版本,自然是最美妙的享受,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平诺克的演绎。而如今用现代钢琴演奏巴赫这些古钢琴作品的唱片似乎更为常见,最受欢迎的当属佩拉西亚与古尔德分别在SONY发行的版本。虽然有不少人对于这种用现代乐器演奏巴洛克作品的做法显得不屑一顾。虽然古钢琴与现代钢琴在发声原理以及音色上有非常巨大的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用现代钢琴演奏这些作品依然有令人难以抵挡的魅力。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93#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我们再来看看巴赫的器乐协奏曲。在巴洛克时期,协奏曲往往是指“合奏协奏曲”,我们曾经为您介绍过的亨德尔、科雷利乃至维瓦尔蒂的许多协奏曲作品以及巴赫自己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都属于这种形式。甚至于维瓦尔蒂的《四季》虽然被称作“小提琴协奏曲”,但是听起来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小提琴协奏曲依然有很大的区别,这主要是由于低音通奏在巴洛克协奏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到了巴赫手中,这位大作曲家改变了器乐协奏曲当中低音通奏的处理方法,使得自己创作的这些作品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在前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巴赫是当时最为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大师,实际上对于小提琴,巴赫也有着相当高的技巧。据巴赫的后代描述——“自其青年直至暮年,他一直用一种清晰的、富穿透力的音调演奏小提琴。他甚至曾感觉自己演奏小提琴能比用键盘乐器更好的指挥乐队。”因此我们先从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说起。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94#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一共有三部,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却非常有名。与前面为大家重点介绍的两部大型作品一样,这三部协奏曲也写于巴赫在科藤的时期,大致创作于1717至1723年之间。a小调协奏曲编号BWV1041,通常被称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E大调协奏曲编号BWV1042,也被称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则协奏曲则是为两把小提琴而作,被称为“二重协奏曲”,编号BWV1043。据说巴赫当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至少应该有六首,但如今能够找到原谱的只有上面提到的三首,这得益于在巴赫有生之年,这三部作品的乐谱被反复转抄方才得以流传下来。就总整体风格而言,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所使用的乐队规模相当之小,伴奏主要由弦乐合奏、羽管键琴和数字低音所组成,所以听起来显得相当清秀、亮丽,犹如器乐重奏。然而巴赫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赋予了这些作品以独有的新意,使得这些作品充满着戏剧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95#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谈到巴赫的这三部作品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巴洛克前辈——维瓦尔蒂,巴赫一度对这位意大利人的作品相当着迷。早在魏玛时期,年轻的巴赫就已经开始对协奏曲这一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热衷于演奏并改写维瓦尔蒂的一些作品。而后在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积累后,巴赫方才写下了这三部小提琴协奏曲。在结构上,三首作品均采用“快、慢、快”三乐章构架,伴奏采用弦乐合奏与数字低音。许多评论家认为,在这些作品中既可以看出巴赫与众不同的创新,也能够发现一些模仿自维瓦尔蒂以、科雷利及其他前辈的痕迹。我们可以发现,在巴赫的这套协奏曲作品中,小提琴作为独奏乐器被更多地委以重任,在风格、手法上更接近于后来的独奏协奏曲。当然两者之间又有很多方面的区别,巴赫并不刻意强调独奏乐器的技巧表现,这符合巴洛克音乐向来强调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整体和谐至上的传统。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巴赫的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在音乐发展史上是具有独特魅力的“过渡”作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96#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第一协奏曲,a小调,BWV1041。第一乐章没有明确的速度标记,按照惯例大家总是用“Allegro(快板)”来演奏,全曲由强有力的合奏开始。紧接着独奏小提琴带出一个略显哀伤的主题,在整个呈示过程中,乐队则起到烘托、映衬的作用,时而紧随、时而应答,最后以合奏结束整个乐章。第二乐章由固定低音构成这个行板乐章的基础,而独奏小提琴则有一段极具歌唱性的主题,抒情而委婉,几经转调、扩展,将整个第二乐章演化成一首美妙的变奏曲。第三乐章则为速度较快的意大利舞曲,旋律轻盈欢快。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97#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第二协奏曲,E大调,BWV1042,这是巴赫现存的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乐队配置为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个一把以及古钢琴。第一乐章是快板,由十分热烈的全奏开始。这个三段体的乐章在结构上已经和现代奏鸣曲有很多相近之处,但并算十分完整,整体风格依然延续着巴洛克的传统。主题旋律加以变化后,独奏和竞奏交错进行是主要的表现手法。第二乐章的慢板为c小调,以固定的低音主题为基础写成,是一首极其优美的变奏曲,听起来好似一股清泉流出,却又饱含着火一般的热情。第三乐章则为“非常快的快板”,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十分鲜明的意大利回旋曲风格,虽然标注速度很快,但实际上听起来却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98#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二重协奏曲,d小调,BWV1043,其全称是“为两把小提琴而作的协奏曲”。据说这部作品是巴赫专为科藤王宫中十八人小乐队而作的。除了独奏小提琴,乐队部分则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以及低音声部乐器组合而成。现在在演奏这部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加入大提琴、低音提琴以及钢琴等乐器。与传统巴洛克合奏协奏曲强调不同乐器与乐队之间的竞奏有所不同,巴赫的这首二重协奏曲强调的是两把独奏小提琴之间的竞奏,但是他们与乐队之间又有紧密地联系,所以听起来色彩相当浓郁、热烈。曲子的第一乐章就把这一特色表现得相当突出,两把独奏小提琴进行着各种各样形式的对话,真可谓“你问我答、你追我赶”,整个乐章在不断的变化和竞奏中进行着。第二乐章广板则要安静许多,旋律优雅而庄重,如同静静的流水一般。第三乐章重新恢复了活力,具有鲜明热烈的舞曲风格,在欢快的气氛中构成了厚重而绚丽的色彩,同时还体现了对位法的音乐写作技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99#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除了《勃兰登堡协奏曲》,J.S.巴赫在管弦乐作品创作上的另一个高峰便是四首《乐队组曲(Orchestral Suites)》,有时候它也被译为《管弦乐组曲》。这套作品在风格上乍听起来和《勃兰登堡协奏曲》有点相似,很多录音公司也乐于将这两部作品集在一套唱片中,但实际上它们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组曲是巴洛克时期流行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一般由序曲以及库朗特、加伏特、布雷、吉格、帕斯帕尔德等,曾经流行于法、德、英等国的舞曲演化而成的其他乐章所组成。在不断的发展中,这些舞曲逐渐失去了舞蹈伴奏的功能,而成为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形式。因此相比之下,协奏曲各个乐章之间的关联要比组曲更紧密,组曲的风俗性以及娱乐性则更加突出。我们曾经为大家介绍过的亨德尔《水上音乐》以及《皇家焰火音乐》也属于这类乐队组曲的范畴。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00#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巴赫的这套《乐队组曲》一共有四首,编号为BMV1066-BMV1069。作品创作于1717年至1723年之间,《音乐圣经》上认为“前三首创作于1723年巴赫迁居莱比锡前夕,第四首创作于作曲家定居莱比锡之后不久”。由此可以看出,《乐队组曲》和《勃兰登堡协奏曲》基本同属于巴赫“科藤时期”的重要作品。根据考证,巴赫所作的《乐队组曲》应该远不止这区区四部,可惜其他作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失散。遗留下的这四首曲目则显示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法国式庄重、典雅的舞曲乐风,其中不少乐章后来广为流传。
  
  巴赫本人有很深的宗教情结,但在这套作品中,他却完全走出了宗教世界,来到平凡躁动但生气蓬勃的尘世,似乎在音乐中的每个音符中,作曲家都倾注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但旋律中又不乏西方宫廷独有的庄严气氛。下面我们就《第三组曲》为例,向大家详细介绍巴赫这套作品的特点。之所以着重介绍第三号,是因为它在四首组曲中地位最重要。其中的“咏叹调”乐章,后经19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编后,成就了流传后世的不朽名作——《G弦上的咏叹调》。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