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都市人的乡愁---来聊聊中国民歌吧 [复制链接]

查看: 18533|回复: 146
51#

流云_居士 在 2006-12-29 23:39:57 发表的内容
偶知道第二个不是,其实,原生态和民族唱法简直是胡来~~~~~


那流云兄,你比我更熟悉民歌手啊,多指教兄弟。
TOP
52#

苦菜花的插曲我一直记忆深刻难以忘怀,可能我们这代人被教育得很彻底。[upload=jpg]Upload/200612301943125266.jpg[/upload]
TOP
53#

希望这些歌曲不会成为,逝去的记忆。如同唱片最后这张模糊的像片。[upload=jpg]Upload/2006122922522390934.jpg[/upload]
TOP
54#

流云_居士 在 2006-12-29 23:04:26 发表的内容
偶对民歌如果传唱下去一直感兴趣,就像交响乐一样,好的乐谱也要好的乐队,偶不否认民间歌手演绎的民族风味,但是,现在民歌的流传状态是很让人担忧的,如果去演绎这些民歌确实值得思考。


这是个很难的课题,如果民歌能解决,其他文化形式也能解决啊。
TOP
55#

然而,自古以来,人们就凭直觉感受到溶铸在歌当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地域特性。《吕氏春秋》所记载的东、西、南、北四方之 「音」,是先民对土地与歌关系的第一次感悟;之後,十五国风、楚声、吴歌、西曲、越调……,更准确地表达了这种感悟。再後来,竟有了 「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的谚语,虽然稍嫌夸张,但无非是在强调「不同」的土地之於「歌、风」的殊异。

    所谓土地的「不同」,最重要的是地形、地貌、高原、山区、丘陵、平原、盆地、湖滨、森林、革原,各自形成了互有殊异的自然景观。其次是方位,即东、西、南、北、中,它兴地貌、气候相结合,对植被、生态、人的生活、劳作方式和人的性格造成直接的影响,进而对歌风产生了影响。

    如此,一方面是高原之歌、平原之歌、草原之歌、森林之歌、江河之歌的差异;另一方面又是西北黄土高原之歌、甘青高原之歌、云贵高原之歌、华北平原之歌、江南水乡之歌的不同。而所有的不同、差异,说到底,还是水、土所使然。

    在中国,能直接体现土地与歌的关系者,首先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及其流域。它们几乎源於同地,但一南一北,各宗其轨,浩浩渺渺地向东流入大海。由於流经的地区有著地貌上的差异,又造成上、中、下游歌风的大相迳庭,也就形成了多姿多采的地域特色。
[upload=jpg]Upload/2006122922371641980.jpg[/upload]
TOP
56#

本专辑的制作理念,全部源於上述种种认识。无论是「劳动歌」或「情歌」,都以黄河、长江(即北方与南方)为两大系统,人们可以从土地的方位中体会它对歌风的强烈影响。其次,我们又把每一水系分为上、中、下三部份,以便从土地的形、貌中体会它对歌风所具的制约作用。

    可以说,入选的七十余首歌是黄河、长江流域民歌文化的缩影。它们经过长期的磨研而流传至今,既是历史的沉积,又是地域文化精神的表徵,在时空的反覆交流中,成为反映土地与歌之间关系的经典之作。

    我们希望,所有听过这些歌曲的人,可以再次体味一下数千年来中国的「歌」与广衰无垠的土地」之间,那种永远依存、永远鲜活的「情与结」。
    
       乔建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著名民族学者、本专辑总指导)

[upload=jpg]Upload/2006122922382653541.jpg[/upload]
TOP
57#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歌是唱在闽江绿色的水影里:吱吱嘎嘎的船橹,嫩黄的油菜花,嗒嗒的木屐敲响巷口的青石板,榕树下终日迥旋著笙管椰胡和沙哑的戏腔,女人身上的阴丹士林蓝衣裳,,散发出南国的湿热和温馨……。

    老一辈的人都说,「闽]是一扇门关著一条虫。这虫就是闽江,它只有冲出大门到海里夫才能变成龙,所以出洋谋生就成了家乡的风俗。读完大学,我没有继续飘洋过海的儿时梦想,却背着行囊溯江而上,穿过闽山叠嶂的丘陵,路过长江和黄河。那时的我心里也悬浮著一个梦,它告诉我那条虫原本就是龙,它来自中原,来自北方,来自昆仑山。

    就这样,我开始了探访民族民间音乐的新人生。

[upload=jpg]Upload/2006122922425241593.jpg[/upload]
TOP
58#

成熟、收敛的太行山和它的开花调,正是因为近於晋、冀、豫中原文化的中心,而与走西口的汉子、蒙族女子所唱的那种动荡的风情有所区别。太行山和吕梁山,两地的情歌因地望的不同,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婚姻状态、种植作物的不同而不同。我是那麽深切的感受到:有土的地方才能有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歌。如果说土地是民歌的摇篮,那麽民歌则像灵魂溶铸著人们纯朴的情感和人生。从那时起,我就想著应该有人来为这土地和歌写下一部大书。
    
  回溯历史,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之间,因感於哀乐、寄与托物而尽情放歌。一声 [候人倚兮」,感天动地,情满人寰。从此,坦露沉默的大地获得了勃勃的生机。
    
  然而,土地有东西南北之分、山水陵川之别。形貌的差异、方位的不同,塑造了不同土地的自然蕴含和个性,因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歌也成为必然。
    
  譬如昔者:涂山歌於 [候人」始为南音;有谣於「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於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於西河,西音以兴……(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以至於国风、楚声、秦讴、吴歌……。
 
    又如近人:山曲之於脚户,田歌之於农夫,江南歌采莲,东海赋渔鼓,以至於燕执悲歌慷慨,草原悠远深沉,山峡高亢激越,水乡秀美婉约……以地辨歌、以歌识地,跳动著中华民族不息的生命脉博。

    土地的辽阔,为歌的历史所充盈,而歌的内涵,又由地的深厚所蕴藉。春风秋雨、人世悲欢,土地和歌凝聚成的不正是歌者的生命和生者的歌?

    沧海桑田,星转斗移,尽管今天的文明脚步在都市化的节奏中,上演著一出又一出令人目不暇给的活剧;然而,待铅华洗尽,存留下来的,只有这世代相传的土地与歌。
    
 萧梅  一九九五年腊月十二於榕城  (大陆著名民族音乐学者)
TOP
59#

我这里贴出这些民歌的歌词,是因为觉得这些歌词真的是太美了。
最后编辑李商隐
TOP
60#

民俗风韵这张里有不少用方言演唱的民歌。我的听感这张明显感觉不如上张,一些原唱肯定被后辈歌手超过,以“杨梅甜”为例,可能包括录音的问题,梁凤英是肯定被宋祖英超过了。叶彩华的“采茶舞曲”不如我听过的上海沪剧团的茅善玉的演唱。

贴一个歌词,这些歌词是多么的好玩和直白。[upload=jpg]Upload/2006123021365723227.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