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曲家的小协有些很好听的,贝尔格的、巴伯的。我有一张巴伯、梅诺蒂、阿鲁迪尼亚。前两位各位都比较熟悉,我曾经写过一篇介绍文字,现在把大家不熟悉的最后一位的文字摘出来:
按照CD上的顺序,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的作者是亚美尼亚的亚历山大·阿鲁迪尼亚。提到亚美尼亚,很多人自然会想起哈恰图良。亚美尼亚作曲家群曾经是前苏联音乐创作的一支生力军,哈恰图良的舞剧《加雅涅》(最著名的片段为《马刀舞》)和《斯巴达克斯》都是中国的听众所熟知的。阿鲁迪尼亚出生于1920年,是20世纪亚美尼亚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在半个世纪的作曲生涯中,写了大量声乐和器乐作品,包括歌剧、康塔塔、室内乐、舞台和电影音乐、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小号协奏曲、第一首亚美尼亚铜管乐协奏曲等。其小号协奏曲较为成功,经常为世界各大乐团演奏。由于出色的成绩,阿鲁迪尼亚获得过美国肯塔基奥尔菲斯大奖,被亚美尼亚和前苏联授予“人民艺术家”和“桂冠诗人”称号。
阿鲁迪尼亚的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88年,为小提琴与弦乐队而作。创作这部作品时,阿鲁迪尼亚刚刚经历了一场地震,灾难的阴影还笼罩在他的心头,所以整部曲子弥漫着悲伤和憧憬的气氛。这首曲子在风格上很传统,惟一有点不守规矩的是采用了四乐章结构,民歌的旋律和基调贯穿始终,没有任何现代语言的痕迹。第一乐章开始就是弦乐合奏的亚美尼亚挽歌旋律,低沉而缓慢,再加上持续时间很长的点式节奏,立刻使人想到灾难之后的景象。然后,忧伤的小提琴接过来,舒缓均匀的线条,哀婉中又有大悲过后的平静与茫然。第二乐章要欢快一些,尽管还没有完全洗脱悲哀,但已经让人感受到生活的阳光,跳动的节奏令人想起东方的民间舞曲。第三乐章是整个作品的旋律中心,独奏小提琴的长篇独白,替代了传统的华彩。末乐章被称为最有艺术性和欣赏性的部分,呈现出“无穷动”形式,主要主题由独奏小提琴递给小提琴组和大提琴组,某种程度上像是巴洛克大协奏曲。大协奏曲复活的幻觉,已经足以证明这是一首“新浪漫主义”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