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谁动了国内发烧音响市场的奶酪? [复制链接]

查看: 3827|回复: 14
1#
近来,与几个经营发烧音响的商家闲聊,听到最多的就是发烧音响买卖快玩不下去了,虽然偶作为一个寻常烧友,从未涉足发烧音响的生意,不过聊多了、听多了总觉得这些商家朋友悲观得有点不明就里,遂将偶的一些杂想攒成一篇小文,以求争鸣之意。
    
    偶始终认为,国内发烧音响市场起步的基础是以香港代理为首的非主流渠道推广建立起的。改革开放初期出于历史以及其他各方面原因,欧美以及日本等音响生产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香港作为产品输入中国内地的基地,与之合作的香港代理商家逐渐成为一系列国外品牌产品的中国大陆市场的代言人。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中国内地的政策以及其他各方面原因,真正以报关课税方式进入国内市场的进口品牌发烧音响产品少之又少。当时掌控各个城市大中型商业命脉的国企供销网络限于各方面条件,历经进口配额、课税以及三级批发的模式层层叠加成本后,上柜面市的进口品牌音响产品实已标出天价,即便如此,供给量也是严重不足。当然,不仅是进口品牌发烧音响产品,当时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如冰箱、彩电等大都如此。
    
    在主流渠道制约而国内市场需求庞大的情况下,通过走私途径、并利用国内个体经销商推广销售则成为香港代理商家进军国内发烧音响市场的不二法门,“水货”的称谓由此应运而生。随着这些“水货”进口品牌发烧音响源源不断地涌入,一个以香港代理商家为首,汇集国内个体总代、个体分销、个体零售的非主流销售渠道日渐发展起来。
    
    必须指出,非主流渠道的存在和发展尽管给国家造成了巨额关税损失,但也的确造就了国内发烧音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让国内部分家庭提前享受了相对廉价的西方家电产品带来的娱乐。更为重要的是,进口品牌发烧音响在国内市场销售的成功,为国内企业生产、推广国产发烧音响产品创造了商机。从那个时候起,以个体企业为主的国内发烧音响生产企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虽然国产发烧音响产品进入国内主流销售渠道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出于各方面原因,选择非主流销售渠道搭车销售几乎成为当时国内发烧音响生产企业的共识。
(待续)

文字
分享 转发
TOP
2#

(续前文)

    时过境迁,随着国内对走私活动的打击日渐奏效,以及国内主流销售渠道改革发展,非主流销售渠道的没落终于暴露出无法挽回的颓势!

    首先是销售模式的严重滞后,由于香港土地及空间资源的稀缺性,香港发烧音响的经营商家长期以来形成了“音响专卖店”的销售模式,而师从于香港的国内非主流渠道也一直沿用这种模式进行销售.在国内发烧音响市场发展的早期和中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毕竟当时国内的大型商业卖场全部由国内主流渠道所掌控。

    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家电类产品逐渐步入大卖场销售时代。从先期的百货公司中的家电商场到现在的以国美、苏宁为首的专业家电市场,从高端的数字类电子产品到低端的电饭煲、洗衣机,几乎覆盖了普通消费类家电产品的全部,甚至于最先进的IT类产品也放下身段挤进货架,坦然面对芸芸大众消费者。

    尽管部分国产发烧音响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家电市场的强大销售能力并已跻身其中,可是大量的进口品牌发烧音响和部份国产发烧音响产品仍在顽固的沿用早已落伍的“专卖店”模式,艰难无比地在资源日渐枯竭地小众市场中攫取最后一两黄金。

    除了香港代理商家以及非主流渠道由于习惯性思维以及实力条件的限制不愿或曰无法舍弃“专卖店”模式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毕竟商家以牟利为本,如果进入主流渠道可以获取更多利益的话,谁又愿意抱残守缺呢?

    发烧音响产品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除了极少一些国际品牌将自己的全系列产品均定位为高价位奢侈品以外,绝大部分发烧音响企业都采取的是“标榜旗舰、推广中低”的生产销售策略。然而国内发烧音响市场放眼望去,本应中低价位的进口品牌发烧音响产品几乎少有以中低价位面市的,近几年来尤为如此。

    如果说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生产厂家的话,偶看更多的还是香港代理商家及其非主流渠道玩弄的“杰作”。

   “正规报关、汇率变化”曾经是商家们为其产品涨价辩解的主要理由,其实,近年来连续下滑的销量才是根本原因。

     以目前国内家电产品的销售态势,发烧音响产品如果不进入家电专业市场,追求单品高销量则根本失去可能。但是放弃经营多年的非主流渠道,重新与主流渠道建立市场推广和销售关系,又让香港代理商家感觉到锥心之痛-毕竟主流渠道的销售策略是以降低厂商利润为前提而实现薄利多销的。

    那么,只有不断的提高产品售价以弥补销量下滑带来的亏损,才能继续维系香港代理商家在垄断进口品牌发烧音响产品在内地市场供货地位,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放弃主流渠道带来的综合损失-这是非主流渠道仍在掌控国内发烧音响市场的根本原因。
(待续)
TOP
3#

大卖场走的是廉价平民路线。卖的是大路货。

HIFI音响是贵价商品,小众市场,且对试音环境要求很高。不适合满大街铺货。
TOP
4#

好文章,有见地
TOP
5#

看法有些片面。对于发烧音响而言,是小众产品,需求量始终有限,即使进入大卖场、降低售价(但不管怎么降,仍然不可能低于国外的售价,而这个售价绝对远远高于大众化的音响产品)后,仍然达不到“薄利多销”的目的,从而导致企业亏损,这就决定了发烧音响不可能进入大卖场。其实,不要说发烧音响,即使像CAV、爱浪、山水之流在很多城市的国美、苏宁都呆不下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个严酷的事实。不妨再看看美国、德国、法国等地,那里的人生活富裕,又有文化,大卖场又发达,但也没见过AVALON、WESTLAKE、MCITOSH、MBL、JMLAB等牌子能够销量大增的。所以,归根到底,发烧音响只能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来卖,像工艺品那样来卖。作者对发烧音响的运作仍缺乏足够的认识。
TOP
6#

好文,得顶!
TOP
7#

"当CAV、爱浪、步步高、万利达等一系列科技毫不领先,缺乏校声经验,纯粹国人制造,更不代表什么民族文化,没音乐味、不贵气甚至严重不好听的国产家电音响产品,通过家电卖场铺天盖地的涌进中国消费者的家中,充当起老百姓听流行、看大片甚至卡拉OK等家庭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人们隐约听到国内发烧音响市场上传来一声清脆的耳光。
"
终于出来了......这才是关键!!!

“老百姓听流行、看大片甚至卡拉OK等家庭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HIFI木有什么关系吧?
音乐本来就是小众的,就像一个笑话“某人对某大师说:世人都不能理解你的观点,真是可悲啊。大师曰,要是世人都能理解我,我才觉得可悲那.......
TOP
8#

(续上文)
    于是,就涨价。
    再找理由解释。
    销量再次减少。
    于是,再涨价。
    再找其他理由解释......

    多年来国内烧友们“喜闻乐见”的各幕“发烧闹剧”开始粉末登场。

    谁都知道国内进口品牌发烧音响产品的市价远高于国外市场,一味埋怨人民币贬值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若不给这些实在没有多大附加值的所谓“超家电产品”发烧音响一个又一个的“合理涨价理由”,哪有那么多消费者会去上当?这便有了--

  “领先科技论”-XX产品使用多少专利技术,如何先进如何超群。作为电器产品分支的发烧音响产品肯定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是,究竟这些技术有多“先进”?如何“先进”到应该让国人消费者比国外消费者多掏那么多银子,恐怕就只有天知道了。难道目前民用消费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IT类产品科技发展速度还比不上发烧音响科技发展的速度?果真如此的话,那还就真该IT类产品新品上市、旧品降价,而发烧音响产品就应该甭管新旧、价格一年更比一年高!

  “校声经验论”-XX产品设计师经常流连于现场音乐会,校声经验水平远超国内设计师若干倍。这种说法就更妙了,外国设计师是否每天混迹于现场音乐会谁知道啊?但国外的确有比国内更多的现场聆听音乐会的机会,且国内现场音乐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与国外有很大差距,不信又待如何?反正洋人因此就获得了超群的校声经验并质变为科学技术用之于工业化生产,造出的产品就该让缺乏“校声经验”的国人多掏银子!

  “原装产品论”-XX产品产地均为X国,消费者无须有误购Made in China产品之虞。作为一个“经典”的贬低国货、美化洋货的说辞,多年来迎合了国内许多消费者的崇洋心理,再加上部分国货也确实不太争气,已经成为屡用不爽、百试百灵的用之于提高进口产品市场售价“黄金理由”。这个理由的除了抬高进口发烧音响产品身价外,另一妙用就是打压国产发烧音响产品,即便某些国产发烧音响生产企业聘请掌握“领先科技”、具备“校声经验”的外国设计师担纲设计,并在产品中堆满了进口元件,一句“中国制造”就可以被打压得永世不得翻身。
    此外还有,“音乐味道论”、“贵气论”、“就是好听论”......不胜枚举。

    当上述理由被反复运用以至于连操刀者自己都觉得说服力欠佳后,终于祭出的“民族文化论”这一高境界的“法宝”。尽管迄今为止,没有哪个进口品牌发烧音响生产企业公开宣称其产品代表其企业所在国主要民族的什么“文化”-估计以后也不会有,尽管《What HIFI》或者《Stereo》等杂志评价上榜产品的词汇虽然贫乏但也从未跟什么民族文化粘过边,居然,居然在中国,这些木材、半导体、导线和金属零件组合成的工业产品一夜之间成为某个民族文化的代表!你不服行不行?

    经过如此“忽悠”过的进口品牌发烧音响产品,理所当然地不能屈居家电专业市场、理所当然地不能服务于大众、理所当然地价格不断上涨、理所当然地应该让跟着起哄的新老烧友乖乖买单......
(待续)
TOP
9#

所以价格越来越高,产量越来越少,不得已价格再高,产量再少。。。。
TOP
10#

(再续上文)
    
    该来的跑不了。
      
    当CAV、爱浪、步步高、万利达等一系列科技毫不领先,缺乏校声经验,纯粹国人制造,更不代表什么民族文化,没音乐味、不贵气甚至严重不好听的国产家电音响产品,通过家电卖场铺天盖地的涌进中国消费者的家中,充当起老百姓听流行、看大片甚至卡拉OK等家庭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人们隐约听到国内发烧音响市场上传来一声清脆的耳光。

    当不思进取、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非主流渠道,把获利期望寄托在通过“信息造假”来翻云覆雨、信口雌黄“忽悠”消费者几近登峰造极的时候,国内发烧音响市场的冬天降临了。

    国内发烧音响非主流渠道终于成为了自己的掘墓人,作为曾经的国内发烧音响起步发展的贡献者,必然也只能成为历史。进口品牌发烧音响产品终将随着非主流渠道的死亡而涅磐,而当年裹胁在非主流渠道中泥沙俱下的国产发烧音响也会在烈火中重生,当广告越来越多、枪文越来越少、配置越来越科学、价位越来越合理的进口和国产发烧音响产品涌现于国内各大家电卖场,让那些从无发烧经验的老少百姓随便选购都买不错搭配的时候,国内发烧音响市场的春天将会绽放出全新的生命。

(全文完)
最后编辑zy7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