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现代音乐简介(兼论第二维也纳乐派) [复制链接]

查看: 14057|回复: 90
21#

       在晚期浪漫主义的部分作品中,如瓦格纳和理查.斯特劳斯的后期作品,已经出现调性的模糊和变调的现象,来宣泄强烈的情感.而勋伯格的从自由无调性到十二音技法的确立,则被看作是20世纪末音乐的思想先驱。


下图是西蒙.拉特指挥的"第二维也纳乐派"的管弦乐作品


[upload=jpg]Upload/2006111821134425545.jpg[/upload]
TOP
22#

勋伯格简历: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enberg,1874—1951)是著名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第二维也纳学派的领袖,序列主义音乐理论的创立者,二十世纪的音乐巨人之一。

    1874年,勋伯格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商人家庭。1898年,勋伯格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在音乐会上公演,引起乐坛注意。1901年赴柏林,以写通俗乐曲和为轻歌剧配曲谋生。R-施特劳斯十分赏识他的音诗《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等作品,遂推荐他在施特恩音乐学院任教。

   1903年勋伯格回到维也纳,私人教授作曲与理论,学生不少,其中有韦伯恩和贝尔格等人,这两人后来成了他的终生支持者和忠实信徒,师生三人以创作序列主义音乐闻名于世,被学术界称为新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1911年,勋伯格迁居柏林,他的作品在伦敦和维也纳等地上演,受到好评,逐渐成为知名作曲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两次短期应征入伍,一度中断了创作和教学活动,家庭经济也陷入困境。战后,在维也纳创办“同人作品演奏会”,并举办一系列音乐理论讲座,作品得到国际音乐界注重,影响不断扩大,这时,他的序列主义理论也逐渐形成。1925年,受柏林艺术研究院之聘举办作曲专家班,有了安定的生活,相继完成了一系列作品。1933年,纳粹上台后移居美国,先后在多所院校任教,1941年加入美国籍,1961年在洛杉矶逝世。

     一般认为,勋伯格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908年以前为调性时期,主要受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主要作品有《D大调弦乐四重奏》(1897)、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1899)、《第一弦乐四重奏》(1905)和《第一室内交响乐》(1906)等;

    1908-1920年前后为无调性时期,在此期间,他与表现主义画家科科什卡和康津斯基等人过往甚多,并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声乐曲《空中花园》(1908),《五首管弦乐曲》(1909)、独脚剧《期望》(1909)、配乐戏剧《幸运之手》(1910-1913)和人声和器乐作品《月迷皮埃罗》(1912);

    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经过长期的探索,勋伯格终于建立了一种抛弃调性、利用所谓“十二音体系”进行创作的方法。该手法最早出现在创作于1920-1923年的《五首钢琴小曲》(op.23)和《小夜曲》(op.24)中,此期的代表作品是《乐队变奏曲》(1927-1928)、歌剧《摩西和阿伦》(未完成,1930-1932)、《钢琴协奏曲》(1942)、《拿破仑颂》(1942)和《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947)等。其中晚年的作品偶尔又采用调性手法写成,有时还把调性和无调性手法结合在一起。

    勋伯格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发展并最终打破了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系统地创建了序列主义的音乐理论和方法,从而完成了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历史性任务。

    除了作曲,勋伯格毕生还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了多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大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教育家。他的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等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序列音乐理论,从而对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此外,他的理论著作《和声学》(1911)、《音乐的思想与逻辑》(1934-1936,未完成)、《音乐创作基础》(1948)、(配器学》(1949)和《和声的结构功能》(1954)以及论文集《风格与思想》(1950)等也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他的早期作品《升华之夜》,卡拉扬指挥


[upload=jpg]Upload/2006111821193469605.jpg[/upload]
TOP
23#

勋伯格的早期歌剧<古雷之歌>,阿巴多指挥,它是是勋伯格最后一部瓦格纳风格的浪漫主义大型作品,之后勋伯格就开创了“十二音  体系”。

单看编制就吓人:5名独唱者,三个四声部的男声合唱团,一个八声部的混合合唱 团;乐队是铜管和木管各25人(10圆号,8长笛,4竖琴,4瓦格纳大号),打击乐器11件。演出人数总共约400人!音乐内容更是内蕴丰富,其规模之大,写法只复杂,超越了当时在此方面登峰造极的马勒和斯特劳斯,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很有特色,,特别是后半部,女声朗诵和结尾处的合唱气势磅礴,极具震撼力,强烈地渲染了悲剧色彩.这是一部“关于爱情,死亡,出卖,还有大自然的力量”的作品。


[upload=jpg]Upload/2006111821543710061.jpg[/upload]
最后编辑春日
TOP
24#

勋伯格的其他作品和唱片

拉撒莱四重奏团的<升华之夜>

[upload=jpg]Upload/2006111822113568591.jpg[/upload]
TOP
25#

《璐璐》

三幕歌剧,是贝尔格未完成作品

这部作品的脚本作于1929年,1934年完成全剧钢琴谱后,完成《璐璐组曲》,但经常中断创作,1935年12月24日贝尔格去世,所以《璐璐》第三幕的管弦乐配器没有完成。

脚本是贝尔格根据韦德金德(1864— 1918)的话剧本《地精》(1893年)和《潘多拉的盒子》 (1901年)改编。首次公演是1937年6月 2日,在苏黎世市立剧院举行的。根据贝尔格遗孀海伦娜的意愿,禁止任何人补写完成,所以上演时一般都以(璐璐组曲)中的第四、第五曲接在第二幕后作为尾声。奥地利作曲家弗里德里希·策哈,自1962年以来就已经秘密地接受了宇宙出版社的委托,且大体完成了这项工作,1979年2月24日,在巴黎剧院由皮埃尔·布雷兹指挥、帕特里斯·西埃罗导演,上演了策哈补写的整部歌剧,引起很大反响。


[upload=jpg]Upload/2006111914354354104.jpg[/upload]
最后编辑春日
TOP
26#

第一首以十二音技巧作曲的乐队作品是<乐队变奏曲>,作品31,作于1927~28年

下图是卡拉扬指挥的DG版


[upload=jpg]Upload/2006111821424419501.jpg[/upload]
TOP
27#

第一首以十二音技巧作曲的弦乐四重奏是<第三号弦乐四重奏>,作品30,作于1926年

下图为拉撒莱四重奏团的"第二维也纳乐派"弦乐四重奏作品集

[upload=jpg]Upload/2006111821382149378.jpg[/upload]
TOP
28#

韦伯恩的成就虽在生前几乎没有知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却日益得到人们的赏识。他的音乐推动了意大利、德国、法国和美国的重大新发展。

不同于“新维也纳乐派”的另两位作曲家勋伯格和贝尔格的美感无调性,他彻底地摆脱了后浪漫主义审美传统的影响,首次将十二音序列的预构原则移植应用于音色和节奏方面。韦伯恩在现代音乐中的贡献在于他这种纯粹技术上的创新如同“启示录”

现代主义音乐也就此登高挥手告别表现主义,彻底倒向结构主义,因此新一代西方甚至包括东欧作曲家都对韦伯恩推崇备至,竞相钻研、模仿其创作风格,战后初期的音乐时代甚至被称为“后韦伯恩时代”。韦伯恩音乐创作另一个深远意义在于整体序列这种处处预构设置的压窒结构也为即将到来的具有德里达解构主义倾向的后现代主义音乐的产生乃其后的泛滥成灾深深种下反抗的萌芽。

[upload=jpg]Upload/2006111915365958924.jpg[/upload]
TOP
29#

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

    它为20世纪最重要的协奏曲之一,题词为“纪念一位安琪儿”;指马勒的遗孀之女,十九岁的玛农·格罗皮乌斯。

    协奏曲共分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描绘女郎温柔的性格;第二乐章以“灾难与决心”为标题,是一个狂烈的快板,继以基于巴赫一首众赞歌的柔板。这是贝尔格的最后一部作品,生前未能听到它的演出。

    据说作品在结构上隐含着一个秘密的程序和一些与作曲家本人相关的数字.贯穿于作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数字象征,它对这部作品的结构和内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下图为穆特演奏,列文指挥的这部作品

[upload=jpg]Upload/200611191342376905.jpg[/upload]
TOP
30#

勋伯格的钢琴协奏曲作品,由布列兹指挥,内田光子演奏,这张唱片获得2001年留声机的"年度协奏曲奖"

[upload=jpg]Upload/200611182284799524.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