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禾田茂氏在恶劣环境下仍胜M7,DIY的点点滴滴…… [复制链接]

查看: 33307|回复: 122
21#

ARC845 在 2006-10-15 22:12:39 发表的内容
m7最大的瓶颈是电源,选用好的电源等于成功一半.


任何放大器都要做好电源,说了等于没说
TOP
22#

没人顶贴,贴子一落千丈,好郁闷,没心情
TOP
23#

谢谢顶贴,明天继续
TOP
24#


如下图所示的线路,发烧界称之为“禾田茂氏前级”,这个线路是以12ax7作两级电压放大和12au7作SRPP阴极输出的线路。对于Marantz 7原电路,VR3的负载除了后级的输入阻抗外,还有负反馈网络,造成的交流负载相当重,特别不利于高频。禾田茂氏前级的前两级与Marantz 7的前两级基本一样,但禾田茂氏第三级采用了与SRPP相似的SRPP阴极输出跟随器,输出电流明显增大,输出阻抗却大幅减少,其带载能力远比Marantz 7输出级这种共屏阴极跟随器强。反映在音效上,与Marantz 7相比,禾田茂氏前级线路极大地改善了高低频延伸,增强了低频控制力,提高了信噪比,整体音效全面提高。

按线路属性区分,禾田茂氏前级、Mclntosh的C-22、Audio Research的SP-10、Jadis的JP-80都是Marantz 7的变形线路,可以说都是起源于Marantz 7。但在音效上,他们几乎都要比Marantz 7好一些,而在这些线路中,笔者最喜欢的就是禾田茂氏了。

禾田茂氏音效虽好,但却出现在电子管器材没落的年代,其名气却没有Marantz 7那么大,即使表现再好也难逃厄运。

下图是禾田茂氏前级线路:

[upload=jpg]Upload/20061015074542896.jpg[/upload]
最后编辑卖油翁1
TOP
25#



在电子管前级中,上世纪五十年代推出的Marantz 7 的地位可以称得上高高在上,相信百分之九十的现代音响发烧友都听说过Marantz 7。

这里没有给出Marantz 7的原电路,下图给出的是其变形或改进电路。两者的区别是:改进电路的环路负反馈取自VR2的输出端,而原电路则取自VR3的输出端。

原电路的三级放大均纳入负反馈中,此负反馈网络高频高端阻抗约在20KΩ以下,较低的阻抗显然对VR3造成相当大的负担,损失了低频控制力。另外,为防止高频自激,在VR1和VR2之间接上一个22pF的电容,构成高频局部负反馈,降低了高频放大倍数。综上所述,原电路在高频端开环增益不够,负反馈对高频失真的改善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在音效上,原电路是突出中频的,或者说是以中频取胜的,是不太符合现代音响要求的。

改进型电路将环路负反馈改接自VR2屏极输出端,对高频开环增益有一定改善,继续保持原电路声音质感强烈的特点,变得更加鲜美顺滑,改善高频之余,对低频速度亦有正面帮助,声音重放表现可称佳品,符合现代音响的发展方向,应该说声效比原电路更胜一筹。


改进型 Marantz 7 电路:
[upload=jpg]Upload/20061015072817485.jpg[/upload]
最后编辑卖油翁1
TOP
26#



教科书上是这样评价Marantz 7和禾田茂氏的音效区别的:Marantz 7中频丰美迷人,质感强烈,通透明亮,耐人寻味,音乐性强。而禾田茂氏则两端延伸好,动态强,瞬变快,信噪比高,声音中性直白,HiFi性强。

然而,我在实作中反复多次聆听,其结果并非如此。有兴越的可关心下文。
TOP
27#


我自已搞了一场DIY的Marantz 7与禾田茂氏之间的PK战。两台机器用料大同小异,而且是禾田茂氏的环境较恶劣,具体如下:
1、马的主电源是CLC滤波,禾是CRC滤波;
2、马的主电源是左右声道独立稳压,禾是左右声道共用电源;
3、马的耦合电容全是MIT,禾的是MIT和SOLEN混合使用;
4、马的灯丝电源是每管独立的,禾是四管共用的灯丝电源的;
5、马的布线基本上是搭棚的,禾是走线路板的……
TOP
28#

可算是成品啊,焊上一个开关上的发光二级管就行。如需要,可加上输入选择,不过会影响音质,我多年以来一直坚持一路输入的。
TOP
29#

一烁 在 2006-10-17 21:47:07 发表的内容
不知卖油翁1有否用过TCC、斯碧、色环电容等装M7呢?用了之后,会发现是另一番天地。


用过了,思碧不错,其他不见得怎样。MIT还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TOP
30#

风行 在 2006-10-17 22:58:44 发表的内容
我DIY的C22没有办法去掉那些噪音,请各位前辈指点.


电位器在前还是在后?灯丝电源是交流还是直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