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E版,交作业!——巴赫的康塔塔(1) [复制链接]

81#

当年垃圾里出现BACH2000的大全集,才10块一张,好大一箱啊!
TOP
82#

中国音响总结 在 2006-9-12 16:35:19 发表的内容
听完巴赫的康塔塔估计要一周的时间好像全集是60张左右,到最后看见谁都想颂赞了:)


我觉得康塔塔听一首就够了,都差不多。呵呵,不要扔砖头。
TOP
83#

中国音响总结 在 2006-9-12 16:43:38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康塔塔听一首就够了,都差不多。呵呵,不要扔砖头。

不会有砖头,当时的康塔塔用的也是5声音阶非常通俗易懂也就是从头到尾没有大的起伏听一首后面的也就都知道了。


有些东西重复了令人生厌,古典音乐除外。
TOP
84#

康塔塔怎么可能是用5声音阶?:)欧洲的音乐稀有5声音阶,即使是早期的。
声乐作品的旋律线基本以级进方式为主(在这里不谈在和声与对位上的要求),这样更容易演唱。不像器乐作品,可以有很多的跳进。
TOP
85#

个人所爱,所好,不能强求~~~~~~~~
TOP
86#

一点 在 2006-9-12 8:34:57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9128344266123.jpg[/upload][/quote]


四哥出卖1040大洋,觉得不是太贵,还可以接受了,
有计划买的
看到这些碟,口水啊口水~~~~~~~~
呵呵~~~~~~~~
TOP
87#

我觉得康塔塔听一首就够了,都差不多。呵呵,不要扔砖头。

不会有砖头,当时的康塔塔用的也是5声音阶非常通俗易懂也就是从头到尾没有大的起伏听一首后面的也就都知道了。
TOP
88#

泉州中山路钟楼礼拜堂,经常有唱诗班的小乐队演奏巴赫的康塔塔,你进去听过吗?
TOP
89#

楼上是泉州的哪位,我们认识吗?
TOP
90#

MBL1521 在 2006-9-12 23:52:17 发表的内容
楼上是泉州的哪位,我们认识吗?


很可能认识。记得前年快春节的时候我从李源那里买了很多古典唱片。当时你恰好在李源店里,你好象主动打手机给我。后来春节你回家好象又打电话问我泉发酒店是否在霞美镇。不知道您是不是那一位?
TOP
91#

握手,欢迎你的到来!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92#




upload=jpg]Upload/20069128344266123.jpg[/upload][/quote]


想问问大虾们,这套全集里面有没有唱词的??
如果没有的话,我就郁闷了~~~~~~~~
英文的也好啊~~~~~~~~
否则都不知道唱什么,只能感受?
TOP
93#

一点 在 2006-9-12 8:34:57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9128344266123.jpg[/upload][/quote]


图在这里,呵呵~~~~~~~~
TOP
94#

转一个相关的帖子:

                 巴赫 宗教康塔塔------ 文:韩晓波

新千年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把巴赫请进了家。

既兴奋,又放松

鼓足了勇气,终于把卡尔·李希特指挥的那一套巴赫宗教康塔塔选集抱回了家。26张CD,34个小时的音乐,75部康塔塔,将是我在“新千年”第一个要下大功夫的项目。

不听巴赫的宗教康塔塔集,就像不听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一样,绝对不能说你懂巴赫或者懂贝多芬。在贝多芬时代,交响曲是作曲家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直接和广泛的一种体裁,而在巴赫的年代,与人民群众最密切相关的音乐体裁,就是这些每个星期天都要奏唱的康塔塔了。

花时间大致研究了一下当时的新教徒一年需要多少康塔塔。每个星期天,不,应该叫礼拜日,教徒们都要按照马丁·路德的主张,一齐到教堂去,听布道之后,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唱康塔塔。这些康塔塔的内容都与当天布道的内容有关。因此,每次活动,就需要一部新的康塔塔。一年52个星期,就需要52部,另外,在那些名目繁多的节日里,比如,圣诞节,三天,需要三部,复活节,三天,又是三部,还有基督升天节、圣灵降临节、天使报喜节、圣枝主日……等等等等,一年总共需要七十来部康塔塔。巴赫为教会供职多年,写了好几轮,据统计,大概有四轮到五轮的样子。因此,巴赫大约写出过250至300部康塔塔。这些康塔塔大部分是二十多分钟一部,最长的有四五十分钟,短的十几分钟。

由此忽然想到,巴赫的工作很像我们干报纸编辑的。我们每个星期都要编出几块版来,内容不能重样,时间也不能耽误,急就章当然少不了。巴赫也是,许多人等着唱他的康塔塔呢,不拿出货来怎么能行?可是,什么活都有干疲沓的时候,疲沓了以后质量就难保了。还要看从业者的水平。当年像巴赫一样“按时交活儿”的作曲者肯定也不少,但是还有几部作品能流传下来呢?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世的时候名气可是远远大于巴赫的,想必他们的作品也能得到比巴赫作品更多的“领导肯定”。巴赫是逝世一百来年之后,才被门德尔松重新“发现”的。这一点也很像办报纸。轰动一时的东西,时过境迁之后未必能流传下来。也未必是当时声名最显赫的报人,能被人们永远记着。出水才看两腿泥。人也好,文章也罢,走着瞧吧。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也许用不了巴赫那么长的时间。

卡尔·李希特不同于一般的指挥家。与其说他是个艺术家,倒不如说是个学者。在他五十几年的一生当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巴赫,研究巴赫的那浩如烟海的作品。从五十年代开始,他就带领着菲舍尔-狄斯考、贺夫利加、施莱亚、玛蒂丝、托普等一班歌唱家,以及由他亲手创立的慕尼黑巴赫合唱团和管弦乐团,把巴赫的那些康塔塔一首一首地录下来,加上《马太福音受难乐》、《约翰福音受难乐》、《B小调弥撒》和《圣诞节清唱剧》等,构成了巴赫作品录音中的一道最瑰丽的风景。

他呈现给我们的一套康塔塔集,是在整整一年之内,每一个节日和每一个礼拜日,都给一部康塔塔。给哪一部,则是他研究考据的结果,比如“眼泪、叹息、颤抖、悲伤”(BWV12),是巴赫为复活节后第三个礼拜日写的,“心与口”(BWV140)是为圣母巡视节写的,“醒来吧,长夜已尽”(BWV147)是为圣三一节后第27个礼拜日所写的,“上帝是我们坚固保障”是为宗教改革纪念日(10月31日)所写的,等等,讲究极大。

聊完了卡尔·李希特再聊巴赫也不迟。对于巴赫之伟大,我第一次有一种“定量”的感觉还是在一年多以前。我的朋友童昕小姐,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高材生,谈到她们的考试,内容是写一首赋格曲,时间是从上午9点直到下午5点。交卷出来,只见那些未来的作曲家们一个个形容枯槁、神情恍惚、筋疲力尽、惨不忍睹。再看他们写出来的赋格,里面有多少技法上的错误暂且不提,首先说那玩意能听吗?可是巴赫呢?他一辈子写了数不清的赋格,个个不但完美无误,而且动听、动人、动情。有没有“一句顶一万句”的话,我们不清楚,但巴赫这个人“一人顶一万人”,却是毫不夸张的!

但要真正从思想感情上体会到巴赫的伟大,不听他的康塔塔还真不行。仅从纯艺术的角度而言,这些康塔塔已是真正的完美之作。它们吸收了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的风格,吸收了法国歌剧的序曲(实际上就是后来交响曲的萌芽),吸收了意大利器乐表现的色彩感,当然更重要的是德意志民族自身的音调、动机和情绪,甚至对数学和逻辑学的成就。现在我们知道,巴赫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学过数学,读过莱布尼茨的许多著作,这在当时可是最高深的科学知识了。如果考虑到他写复调音乐的天才,我们可以猜想,如果巴赫不搞音乐,也许人类会增添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巴赫音乐思维的高度逻辑性与结构的严密性,在这些康塔塔里表现得如同在器乐曲(平均律钢琴曲、无伴奏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赋格的艺术等等)里一样突出。

然而这些远远不够。给我更深印象的,还是巴赫康塔塔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既浩然博大、又生机勃勃的情绪。这些康塔塔里,有相当多的一些,是悲剧气氛的,苦难、挣扎、隐忍、期冀,正如徐悲鸿画的《奚我后》的意境。但即使在这里,也同样表现出无比纯朴、无比坚强的性格,对未来(或者对来世)有着一种极其坚定的信心。这种信心是如此之强,以至让人觉得未来的幸福和前途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只要恪守信念、独善其身,任凭世道怎样诡异多变,也不会动摇。谁要想从巴赫的这些康塔塔里找到一丝一毫的消极悲观、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或者怨天尤人,都是不可能的。甚至,后来的艺术家们常有的那种“有病(或无病)呻吟”都很少。坚实、宏大,柔软而不可抗拒,正是巴赫音乐给人的最直接的印象,它们的个性是那样的生动,在充满压抑的气氛中,呈现着一种坚持不懈的倔强;哪怕充满深切的悲痛,也包含有沉着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哪怕周围笼罩着一片黑暗,也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潜滋暗长,它不断积蓄,越来越强大,却根本不着急要爆发。它越是不爆发,对反对它的势力的威慑就越强……这是一种绝妙的哲理,是头等有力量的、头等聪明的人才有资格采用的人生态度!这种气魄、这份涵养、这种肚量、这份自信,真不知我辈需要修炼到何时才能具备那么一点影子!也许永远不会。文明世界这么多年,不是才出了一个巴赫么。

如果有人一定要我简单地回答,巴赫的音乐好听吗?怎么个好法?我现在可以简单地回答:巴赫的音乐让人听来感到既兴因,又放松。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这恐怕是最好的音乐的特征了。想一想吧,历史上那么多伟大的作曲家,有几个人的作品能同时做到这两条?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们,维瓦尔第和泰雷曼,我听着是很放松,放松得呼吸均匀、脉搏变慢、血压降低——这些生理反应之后该怎么着了——该睡着了,这种音乐只能算是“好音乐”,还不能算是最好的音乐。后来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正相反,尤其是瓦格纳,在长达近二十个小时的一出大戏中,竟不给人们留出半分钟放松的时间,那岂止是让人兴奋,简直快要让人疯狂了!“让人疯狂”,似乎成了十九世纪以后的艺术家们毕生追求的目标,他们创造性劳动固然令人起敬,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愿意疯狂的。

有没有既不令人兴奋,又不让人放松的音乐呢?有的,还不少呢。尽管我是最爱听勃拉姆斯的,但我还是要指出,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的音乐,对于一个以前没有静下心来仔细听他们作品的人来说,或者对那些没有充分思想准备和决心的人,真的是既不让你放松又不让你兴奋的。还有很多的现代派,恐怕更厉害,你就是做好了思想准备也未必行。

想来想去,只有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的音乐,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既兴奋又放松”。莫扎特的音乐在放松这一条上不次于巴赫,但在兴奋性上,有些作品就达不到要求了。而贝多芬,有些人可能会以为他只会让人兴奋,不会让人放松。这乃是作品听得还少的缘故。其实贝多芬的作品里让人放松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否则就不把他算做古典作曲家而直接把他算做浪漫主义者了。

只有巴赫,在这两个方向上都特别均衡。这样的作曲家不会再出现了,因为出现这样作曲家的社会环境土壤不复存在了。
TOP
95#

serpent12345 在 2006-9-12 19:59:32 发表的内容
转一个相关的帖子:

                 巴赫 宗教康塔塔------ 文:韩晓波

新千年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把巴赫请进了家。

既兴奋,又放松

鼓足了勇气,终于把卡尔·李希特指挥的那一套巴赫宗教康塔塔选集抱回了家。26张CD,34个小时的音乐,75部康塔塔,将是我在“新千年”第一个要下大功夫的项目。

不听巴赫的宗教康塔塔集,就像不听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一样,绝对不能说你懂巴赫或者懂贝多芬。在贝多芬时代,交响曲是作曲家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直接和广泛的一种体裁,而在巴赫的年代,与人民群众最密切相关的音乐体裁,就是这些每个星期天都要奏唱的康塔塔了。

花时间大致研究了一下当时的新教徒一年需要多少康塔塔。每个星期天,不,应该叫礼拜日,教徒们都要按照马丁·路德的主张,一齐到教堂去,听布道之后,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唱康塔塔。这些康塔塔的内容都与当天布道的内容有关。因此,每次活动,就需要一部新的康塔塔。一年52个星期,就需要52部,另外,在那些名目繁多的节日里,比如,圣诞节,三天,需要三部,复活节,三天,又是三部,还有基督升天节、圣灵降临节、天使报喜节、圣枝主日……等等等等,一年总共需要七十来部康塔塔。巴赫为教会供职多年,写了好几轮,据统计,大概有四轮到五轮的样子。因此,巴赫大约写出过250至300部康塔塔。这些康塔塔大部分是二十多分钟一部,最长的有四五十分钟,短的十几分钟。

由此忽然想到,巴赫的工作很像我们干报纸编辑的。我们每个星期都要编出几块版来,内容不能重样,时间也不能耽误,急就章当然少不了。巴赫也是,许多人等着唱他的康塔塔呢,不拿出货来怎么能行?可是,什么活都有干疲沓的时候,疲沓了以后质量就难保了。还要看从业者的水平。当年像巴赫一样“按时交活儿”的作曲者肯定也不少,但是还有几部作品能流传下来呢?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世的时候名气可是远远大于巴赫的,想必他们的作品也能得到比巴赫作品更多的“领导肯定”。巴赫是逝世一百来年之后,才被门德尔松重新“发现”的。这一点也很像办报纸。轰动一时的东西,时过境迁之后未必能流传下来。也未必是当时声名最显赫的报人,能被人们永远记着。出水才看两腿泥。人也好,文章也罢,走着瞧吧。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也许用不了巴赫那么长的时间。

卡尔·李希特不同于一般的指挥家。与其说他是个艺术家,倒不如说是个学者。在他五十几年的一生当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巴赫,研究巴赫的那浩如烟海的作品。从五十年代开始,他就带领着菲舍尔-狄斯考、贺夫利加、施莱亚、玛蒂丝、托普等一班歌唱家,以及由他亲手创立的慕尼黑巴赫合唱团和管弦乐团,把巴赫的那些康塔塔一首一首地录下来,加上《马太福音受难乐》、《约翰福音受难乐》、《B小调弥撒》和《圣诞节清唱剧》等,构成了巴赫作品录音中的一道最瑰丽的风景。

他呈现给我们的一套康塔塔集,是在整整一年之内,每一个节日和每一个礼拜日,都给一部康塔塔。给哪一部,则是他研究考据的结果,比如“眼泪、叹息、颤抖、悲伤”(BWV12),是巴赫为复活节后第三个礼拜日写的,“心与口”(BWV140)是为圣母巡视节写的,“醒来吧,长夜已尽”(BWV147)是为圣三一节后第27个礼拜日所写的,“上帝是我们坚固保障”是为宗教改革纪念日(10月31日)所写的,等等,讲究极大。

聊完了卡尔·李希特再聊巴赫也不迟。对于巴赫之伟大,我第一次有一种“定量”的感觉还是在一年多以前。我的朋友童昕小姐,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高材生,谈到她们的考试,内容是写一首赋格曲,时间是从上午9点直到下午5点。交卷出来,只见那些未来的作曲家们一个个形容枯槁、神情恍惚、筋疲力尽、惨不忍睹。再看他们写出来的赋格,里面有多少技法上的错误暂且不提,首先说那玩意能听吗?可是巴赫呢?他一辈子写了数不清的赋格,个个不但完美无误,而且动听、动人、动情。有没有“一句顶一万句”的话,我们不清楚,但巴赫这个人“一人顶一万人”,却是毫不夸张的!

但要真正从思想感情上体会到巴赫的伟大,不听他的康塔塔还真不行。仅从纯艺术的角度而言,这些康塔塔已是真正的完美之作。它们吸收了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的风格,吸收了法国歌剧的序曲(实际上就是后来交响曲的萌芽),吸收了意大利器乐表现的色彩感,当然更重要的是德意志民族自身的音调、动机和情绪,甚至对数学和逻辑学的成就。现在我们知道,巴赫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学过数学,读过莱布尼茨的许多著作,这在当时可是最高深的科学知识了。如果考虑到他写复调音乐的天才,我们可以猜想,如果巴赫不搞音乐,也许人类会增添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巴赫音乐思维的高度逻辑性与结构的严密性,在这些康塔塔里表现得如同在器乐曲(平均律钢琴曲、无伴奏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赋格的艺术等等)里一样突出。

然而这些远远不够。给我更深印象的,还是巴赫康塔塔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既浩然博大、又生机勃勃的情绪。这些康塔塔里,有相当多的一些,是悲剧气氛的,苦难、挣扎、隐忍、期冀,正如徐悲鸿画的《奚我后》的意境。但即使在这里,也同样表现出无比纯朴、无比坚强的性格,对未来(或者对来世)有着一种极其坚定的信心。这种信心是如此之强,以至让人觉得未来的幸福和前途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只要恪守信念、独善其身,任凭世道怎样诡异多变,也不会动摇。谁要想从巴赫的这些康塔塔里找到一丝一毫的消极悲观、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或者怨天尤人,都是不可能的。甚至,后来的艺术家们常有的那种“有病(或无病)呻吟”都很少。坚实、宏大,柔软而不可抗拒,正是巴赫音乐给人的最直接的印象,它们的个性是那样的生动,在充满压抑的气氛中,呈现着一种坚持不懈的倔强;哪怕充满深切的悲痛,也包含有沉着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哪怕周围笼罩着一片黑暗,也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潜滋暗长,它不断积蓄,越来越强大,却根本不着急要爆发。它越是不爆发,对反对它的势力的威慑就越强……这是一种绝妙的哲理,是头等有力量的、头等聪明的人才有资格采用的人生态度!这种气魄、这份涵养、这种肚量、这份自信,真不知我辈需要修炼到何时才能具备那么一点影子!也许永远不会。文明世界这么多年,不是才出了一个巴赫么。

如果有人一定要我简单地回答,巴赫的音乐好听吗?怎么个好法?我现在可以简单地回答:巴赫的音乐让人听来感到既兴因,又放松。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这恐怕是最好的音乐的特征了。想一想吧,历史上那么多伟大的作曲家,有几个人的作品能同时做到这两条?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们,维瓦尔第和泰雷曼,我听着是很放松,放松得呼吸均匀、脉搏变慢、血压降低——这些生理反应之后该怎么着了——该睡着了,这种音乐只能算是“好音乐”,还不能算是最好的音乐。后来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正相反,尤其是瓦格纳,在长达近二十个小时的一出大戏中,竟不给人们留出半分钟放松的时间,那岂止是让人兴奋,简直快要让人疯狂了!“让人疯狂”,似乎成了十九世纪以后的艺术家们毕生追求的目标,他们创造性劳动固然令人起敬,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愿意疯狂的。

有没有既不令人兴奋,又不让人放松的音乐呢?有的,还不少呢。尽管我是最爱听勃拉姆斯的,但我还是要指出,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的音乐,对于一个以前没有静下心来仔细听他们作品的人来说,或者对那些没有充分思想准备和决心的人,真的是既不让你放松又不让你兴奋的。还有很多的现代派,恐怕更厉害,你就是做好了思想准备也未必行。

想来想去,只有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的音乐,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既兴奋又放松”。莫扎特的音乐在放松这一条上不次于巴赫,但在兴奋性上,有些作品就达不到要求了。而贝多芬,有些人可能会以为他只会让人兴奋,不会让人放松。这乃是作品听得还少的缘故。其实贝多芬的作品里让人放松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否则就不把他算做古典作曲家而直接把他算做浪漫主义者了。

只有巴赫,在这两个方向上都特别均衡。这样的作曲家不会再出现了,因为出现这样作曲家的社会环境土壤不复存在了。




呵呵,这个帖子俺很早就看过了,呵呵,谢谢啦~~~~~~
TOP
96#

MBL1521 在 2006-9-13 8:34:17 发表的内容
正是!哈哈,想起来了你是洪濑的(泉南一带唯一的古典音乐收藏大户),好象你也认识黒白(周易),对吧?最近有到他那里听吗?


具体见短信。呵呵!
TOP
97#

正是!哈哈,想起来了你是洪濑的(泉南一带唯一的古典音乐收藏大户),好象你也认识黒白(周易),对吧?最近有到他那里听吗?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98#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TOP
99#

好啊,请兄弟将听了多年的古典音乐的心得,发帖上来和大家聊,多上来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