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68706822945.jpg[/upload]
少年的魔角
Des Knaben Wunderhorn
版本:Fischer-Dieskau, Schwarzkopf, Szell, LSO
发行时间:1968年
专辑介绍:
马勒的《少年的魔角》
作者:邵奇青
云雾中飘来的传奇,在大森林里弥漫着。天外的遥响……不可测的存在,冥冥中生成了许多星际闪烁的灵动。那里的潜韵,终于化作了闪电般的光芒。散射着,照耀着。就近的营房,聚拢着混杂的乐队。鼓声、歌声、喇叭。军号。人们在尽情地欢跳着。遥远的号声,若隐若现的,烘托了伊格劳的荒诞和香美。号声点缀着这里的景观……,最初勾勒马勒心宇的,就是这个神奇的遥响。每当马勒去与她对话,从那里出来,那里就有一个“嬉戏”在作应答。这样的心灵感应多了,马勒就不认为自己在作曲。而是在“被创造”。那个号声早已进人他的梦中!载着上天的灵光,扬起了他生命的风帆。许多人习以为常的一种遭遇,在马勒都是一种和谐,一种感动。他的心宇原是那么宽广,他的密度远比莫扎特更厚更宽广。让声音自己去描摹大自然景观,按着她的本性去呼唤美。这原是现代作曲家精心设置的一种底蕴,在马勒却是与生俱来的。西贝柳斯、德彪西等已很音画,记录和再现了大自然的光和色,马勒却在音画上布满了苍穹。更为弥远。他要从中讲述另一世界的灵动,启悟人对另一层生命的憧憬。所以,马勒从开始创造,就不属于“三维”的,而属于“四维”。乃至无穷。他试图用音乐去证明那种不可知,用音乐去罗列生命的种种神迹。他要向人说尽感动之外的天恩浩荡,与江声涛涛绝然对应的另一种壮美。所有这一切,与那个号声不无关联,那个号声,就像上天赐予人的那种启示,镶入在他幼小的心房里,期待他去“解密”。从他八岁教人弹琴那反常的老到中,人们有理由相信马勒最初的种种潜韵。由此,也就理解了他为何要在“第二”、“第三”、“第五”、“第七”与“第八”中,一再重用号声。号声,亮丽,没臻。与他未来的心路一一对应。他一生都在讴歌造物主,又那么心平如空地似在云中漫游。这就回答了他之所以拥有音乐的全部。不难看出,当拥有音乐的最高启悟,他就注定了要与世俗逻辑有所隔阂。神往号声的出处,就决定了他如梦、又创造的。两者缺一不可,仅仅是梦,失败的人生。单是创造,又并非属音乐的全部。
如今那个《格林童话》已为人所知。格林兄弟集掖了德国人的智慧和幽默。以其坚硬的语感,嘲弄、讽刺、隐喻着。就如同我们今天所经历的种种荒诞。人生的不可知不可测中所必然遭遇的某一种荒诞和扭曲,都在格林的历史镜头里有所释发,那是智慧的心语,不会为时光磨损入。《少年的魔角》是格林童话的又一拓展。其情远比格林更为晦涩、荒诞。由布伦塔诺(Clemcns Brentano, 1778-1892)和阿尔尼姆(Achcin von Arnim, 1781-1831)两人改编的德国民歌集,一直令马勒读后拥有乐感,他一直就在梦中腹稿。歌德看了这本集子,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说:从人性上来看,他可放在未来音乐大师的钢琴上,谱出有意义的旋律。马勒如期走来,就把这个心中的遥响谱写成乐。
大致说来,此曲集如同一个戏言。是把与时光逆旅的生命拿来加以扩展,记录了一个个难以令人理解的故事,哨兵去了,听到归营号,灵又归来;恬美的杜鹃和夜莺在欢唱,却不幸由驴子来当评审;圣安东尼不经意间跑到河流旁,他布道,鱼儿雀跃,灵有反映;即便讲爱情,也是魂兮归来的那种,是梦中的许多意象。布鲁诺·瓦尔特说,他一定从中发现了原属于他的精神故乡。他在这里找到了震撼他心灵的一切……大自然的、战争、幽灵、爱情、别离、虔诚、粗鲁的幽默……从她们之中,马勒本人的品格,阳刚的气概和充满力量的独创性显现出来。马勒从原诗中的五百首诗中,先选了二十五首,其中九首写有钢琴伴奏。在1892年之际,他又写了五首附钢琴伴奏的乐曲。被后人收集在《青年时代歌曲集》中。这就是以后管弦乐和钢琴两种版本的基础。有的作品是马勒在写《第二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的休息之际写就。马勒将自己的这个歌曲集称为“幽默曲”,共十二首:
1.哨兵的夜曲;
2.徒劳;
3.不幸时的慰藉;
4.谁作了此歌谣;
5.人间的生活;
6.向鱼布道的圣安东尼;
7.莱茵的传说;
8.在塔楼中被迫害者之歌;
9.当美妙的号角响起;
10.赞美崇高的理性:
① 原光(《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
② 三位天使恬美的歌(《第三交响曲》第五乐章);
③ 我尝到了天上的欢愉(《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
11.起床鼓;
12.少年鼓手(这两首为马勒后来所加)。
作品的特征是大小调并置,连德勒舞曲与民间旋律并置,在配器上强化了铜管的音色。此外,在每一首歌曲的配器上,马勒有意注重了室内乐的神韵。从中,可看出写此曲集是为日后交响乐作准备的。
《哨兵的夜曲》故事情节简单,只讲了哨兵的心态,他上了岗哨,却思念起情人。马勒似乎借“景”抒怀,这里影射出他自己的某些处境。音乐上,连德勒舞曲、军乐、铜管乐、打击乐和弦乐多重交替,直到余音若空,夜依然归于沉寂。《徒劳》讲乡村姑娘引诱年轻的农夫。马勒为塑造室内乐景致,有意紧缩管弦乐编制。就像日后《五首吕克特歌曲集》的片断,只要了二件乐器去表达大乐队的构思。《不幸时的慰藉》描写了一对未婚夫妇,其中一个要离家出走,引发出彼此互诉衷肠。有些神韵模仿了舒曼的风格。《谁作了此歌谣》写得恬淡、动人:“那边高山上的高房里有一个好姑娘……她住在一片草原上……谁作了这首小歌谣:‘三只鹅过桥——两只灰,一只白’谁不会唱此歌,可以跟着吹口哨!”《人间的生活》(这是一首孩子与母亲对话的歌)原名《太迟了》后被马勒摒弃,写得凄楚、哀婉。描写了挨饿的孩子,熬不过收获季节就去了。马勒在此借用了舒伯特《魔王》中的织体。弦乐伴奏的呼吸十分悠长,对比强烈。《向鱼布道的圣安东尼》极富隐喻。马勒对此种题材十分熟谙,这种重情于另一层生命之美的构想,后在《第二交响曲》中有所引用。《莱茵的传说》是梦幻的,诙谐的,以不安稳的圆舞曲节奏统驭着乐曲。马勒强调了弦乐的流畅性,又关注了铜管的配置,其中圆号与小号的音响极为朦胧。《在塔楼中被迫害者之歌》表现了被囚的人试图抗拒外在的诱惑,坚定自己的信念。《当美妙的号角响起》,象征性地表现了男女的爱情。圆号小号以弱音起,音画般的勾勒出诗的底蕴。风格上是抒情的。《赞美崇高的理性》写得十分凝炼,立意深刻。描写驴子当评判,说出杜鹃与夜营的歌唱孰优孰劣。配器上:用了两个八度音程和半音程相互对置。乐曲最后柔弱的八度滑音令人难忘。《起床鼓》说的是战争亡灵在心爱人的窗前列队行进……。其景十分幽隐、沉重。尤《少年鼓手》描写将要被处绞刑的逃兵向自己的亲人作别的情景。旋律是笨重的,音响的重音感马勒用在了《第六交响曲》中的快乐章和《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中。《起床鼓》酝酿了贝尔格歌剧《沃采克》此曲的动机被用在第三场军队进行曲的一个片断(啊!战士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