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珠水河畔的莫扎特之夜(花絮请看后面的回复) [复制链接]

查看: 7128|回复: 27
11#

这个世上,美色退存却而价值犹存的女人微乎其微!!
TOP
12#

好文,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TOP
13#

原来马兰士兄也是佛山的,握手!有机会多交流并向你学习.
以下几点个人有如下相同与不同的不成熟看法,请指正.
1.<<遗憾的是,2部小提琴协奏曲当中,广州交响的两位圆号手,每次发音都是格外的不和谐,音准都欠逢>>
   完全赞同,他们太缺乏在小型乐队演奏莫扎特的经验与训练了。
2.<< 遗憾之二,现任指挥余隆因故辞演,临时换成了同样熟悉广州交响的香港叶咏诗。可惜,叶咏诗在这场的指挥中,对乐队控制缺乏力度,更没有重点关照一下不争气的管乐声部。>>
  个人认为原因是穆特的行程仓促,无法安排时间与乐队有较充分的训练与磨合.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两首"小协"选择用20-30 人的小型乐队编制个人以为是不当的,兄台不妨看看世上有那个著名的小协不是用大管弦乐队协奏的呢?我手头上的莫扎特小协录音都是大编制乐队协奏的,不妨听听飞利浦小双张那张格罗米欧的《莫扎特小协》,不仅被称为莫扎特专家的格罗米欧不负盛名,大乐队的气氛一定比小乐队更能感动听众,即使高雅的莫扎特小协也无例外。以广交近年的表现,特别例如与帕尔曼等多位世界级大师的合作都曾大获成功,如不用小乐队协奏也许结果未必如此。反过来,当晚的《K136嬉游曲》就如同小夜曲一样,更宜用小乐队,个人感觉叶小姐当晚指挥广交小乐队演出的上述这首乐曲还是成功的,第一小提琴的表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会问,乐队的确定不是指挥叶咏诗吗?我的看法是叶小姐只能尊重大红大紫的穆特小姐的意见而作出如此妥协的。按理,在台上,无论独奏演员多么大牌,独奏与乐队都得听指挥的,但是可以看到台上叶小姐对穆特的充分客气与尊重,反之,穆特小姐却不断用身体与手势指挥乐队成员,太投入了吗?但这是我在现场或录象看过更多更大牌得多的独演员从未见过的表现。太投入了还是漠视指挥?无论如何我当时的反应是反感!设想,如果当晚由卡大爷指挥,她也一样吗?
3。<<最后,全场的掌声出奇地整齐,邀请到穆特加演了一首。意外的是,不是莫扎特的柔板或回旋曲,而是德国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恰空舞曲。天,只有海菲兹这样的大师才用恰空舞曲返场,体现演奏者对艺术的造旨和对难度的挑战。由于不熟悉这个作品,穆特垂下了琴弓后好久,观众以为还有下一乐章,没人敢发出掌声》
   名为“穆特演绎莫扎特”音乐会,也是广州纪念莫扎特200周年活动之一,演奏巴哈有点风马牛不相及。至于听完不再鼓掌的原因,我个人与及和我一起来的人确实是想回家了,巴哈更非穆特之所长了。
TOP
14#

首先感谢潘老的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飞利浦小双张那张格罗米欧的《莫扎特小协》,今天早上我还听过。待会我再添花絮。

明确一下,广交的表现,承认是比较成功。比起92年他们在黄花岗的《拉二》,当然是大获成功。因此还得承认,协奏曲难度大啊!你看,拉宾的流浪者就和乐队猫捉老鼠了,指挥又奈何。

小型乐队据说是穆特的意思,我个人觉得有道理,因为MOZART是受到巴洛克时代影响的(梁祝还取主题于黄梅戏呢),JS.BACH的小协,就很袖珍。MOZART的作品要“塞”进宫厅,编制肯定有限。

《K136嬉游曲》广交表现还是让我惊喜的,当然弦乐的音色无法和argo马里纳的争锋。

加演的恰空舞曲,我相信只有15%左右的知音,如果她换成第3号帕蒂塔BWV1006的话,我的虎口可能会拍裂。恰空舞曲,终于听清了名琴的真面目,也是它的身价的印证。不过此时穆特虽然带我们回到“苦”的境界,但达不到米尔斯坦的拉弓力度和换弦速度,米氏的技艺,感觉:一、震耳欲聋,二、好似2个和声声部交织,说得难听一点,好象是两把琴。

后来签名拍照,弄到10:42分,夜深沉。
最后编辑马兰士
TOP
15#

花絮2:
    印象。我估计广州给穆特的印象是匆匆的,花都机场的大而不当,星海音乐厅的帆船造型,无懈可击的音响构造,以及珠水环抱二沙岛的恬静,还有一河两岸的灯火阑珊。不过中国人给穆特的印象绝非上述的诗情画意,上海“逐客”事件,我想可以载入古典音乐的史册了。记得丽江的古乐长者宣科,对观众这么评价:“能坐在这里的人,都是有素质的;不过就是有些人,迫不及待的跑向(对面)的夜总会”。穆特的上海奏鸣曲之行,本来只是给上海乐迷的一个小礼物;可恨“迫不及待”的人也混进来了,还“迫不及待”地防红眼的多次闪光灯。古典音乐是有规矩的,虽然不是大内禁宫。闪光灯以及尖叫那是流行演唱会的“粉丝”的权益,到了古典音乐会,这种行为的确是在侮辱艺术。还有,现在的中国愿意掏钱的“大款”们,也掌握了先进的DV、DC、甚至DAT吧,不过还是被生意场上无视知识产权的意识武装脑袋,所以举止难免鼠窃狗盗。所以怎教外国人改变看法?庆幸星海音乐厅有亡羊补牢的机会,早早的反复地交代关闭电子的数码产品。但是就在全体掌声邀请加演的瞬间,我清楚的听到了“嘀嘀”声,日本的数码科技吧?立马有工作人员向着我冲来,原来是我后面的客官“迫不及待”了。我是犯咳嗽的毛病,演出前后我都痒得不住地咳嗽几下。奇怪的是,演出当中,喉咙乖的要命,完全不痒,让我安静得毫无意识。但是,中途观众的咳嗽声,虽然不多,却象阻击枪手的冷枪,在阵地上此起彼伏。必须明白的是,星海音乐厅的音响效果是“明察秋毫”的,任何角落的一丝动静,都会让全场清清楚楚。非常幸运,穆特还算给面子,没有再次出示红牌,或者中断演出。我想,文化和文明,在叫喊“和谐”社会里,还是抵挡不住利益的冲击。
TOP
16#

还从没听过穆特拉的巴赫小无,不知道效果如何。呵呵。上海事件纷纷扬扬的,怎么没有一个写出听感放上来的。
TOP
17#

花絮3:看穆特的理由。
    实话实说,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在古典主义时期,是一个典范,一座标志。就好象巴洛克出了个《四季》,而帕格尼尼的小协为浪漫主义时期开创了辉煌的开篇。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个人认为第3、4号的旋律是最为绚丽完美的,第1号朝气蓬勃,第5号荡气回肠但包含不安的动机,第2号我印象很淡。另外,他的交响协奏曲和双小提琴协奏曲,真是一幅迷人风景线。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似乎早有定论。格鲁米欧和伦敦交响的版本,虽然伦敦有些厚重,但是格鲁米欧的演绎,朴实内敛,蕴藏灵性,使我想起了海布勒,他们指下的莫扎特,想时钟一样——精准。灵性,是对莫扎特的感悟,所以格鲁米欧、海布勒被喻为莫扎特专家。帕尔曼和维也纳爱乐的版本,维也纳的协奏绝对是甜美非凡,帕尔曼表达的莫扎特,我感觉类似谢霖的歌唱性风格,而且柔情似水。帕尔曼现场录制的交响协奏曲和双小提琴协奏曲,丝毫没有现场的即兴发挥,情感控制恰倒好处。
    穆特的莫扎特专场,一开始我并不想去。穆特的莫扎特,我猜想她的处理类似卡拉扬吧,一看她的唱片是亲任指挥,我觉得出来个女“阿卡多”了。穆特的水平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单论《流浪者之歌》,比起海菲兹、弗烈德曼,运弓、挑弦方面的差距太大了。不过,穆特的莫扎特三重奏,给我很深刻的印象,那是发烧的录音!因此,我没有再看穆特的动机,起码可以说出1000个理由。
然而,家里最大的反对党——我太太坚持要看。我清楚她只是慕名,而非知音。后来事实也证明她是叶公好龙,到了第5号的行板时她已经困了,第3乐章反复回旋的主题也没有为之一振。返场加演的是巴洛克作品,太太一向反感,于是要等观众的掌声才把她唤醒。我是把上面的理由如实解释给太太,坚定立场不看,甚至觉得穆特与广州交响合作是一个两极化的不对称的别扭的组合。但是,到了开始售票阶段,太太的攻势竟然动摇了我。因为这个五一黄金周她都加班,完全没机会自驾游,对此我感到失意。于是狠狠心,7号的下午登上二沙岛拿下2张8折票,作为黄金周的代偿,顺便又买了2张巴洛克唱片。
事实教训了我,唱片等于罐头的味道,现场才是新鲜的味道。如果不去,错过了聆听史特拉底瓦里名琴的机会,不知要后悔多久。6月22日,现场证明了一切:穆特与广州交响的合作,是一场成功的演出,虽然没有擦出火花,但是倾注了穆特深情的名琴,征服了我的听觉。穿插的《序曲》、《嬉游曲》,起到桃花间竹的效果。加演的《恰空舞曲》,是让知音的乐迷了解穆特自己的故事,往事的回忆。穆特的唱片,我还是一张没收,理由更充分了:最完美的穆特,在纪念莫扎特音乐会的现场,在我的脑海里。
穆特果然没让每个支持者失望,太太得到了签名,我顺便拍下了穆特。要知道,签名原本只留给贵宾票的观众,最终签名会直至23点的深夜。尊重艺术的人,同样得到尊重。
TOP
18#

说来惭愧,实不相瞒,当晚听穆特encore时只觉得该乐曲曾经听过,似曾相识,但说不出是何曲,更不知出处。看到马兰士兄介绍:“ 不是莫扎特的柔板或回旋曲,而是德国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恰空舞曲。”方知出处,但现在对当时乐曲的韵律在记忆的脑海里己经荡然无存了。循着马兄以上指引,随便翻阅一下碟柜,找到两张与巴赫“夏空”有关的CD。
1.米尔斯坦“Paganiniana Nathan Milstein Violin Recital”。其中笫5首是巴赫第二号无伴奏小提奏小提琴奏呜曲BWV1004第5乐章夏空(Ciaccona)。CD编号:DG 423 887-2
2.谢霖“Bach Sonata & Partitas”囊括六首巴赫为小提琴独奏而作的奏呜曲与无伴奏曲,有两张CD,其中第二号在CD2。CD编号:DG 28945 30042
不知何故,CD图象无法上传,只好放弃。
其中,米尔斯坦果然名不虚传,而我本人亦甚喜爱且名气亦不少的谢霖在比较之卞只得落败。米氏的演奏极其细致入微,以其极其高超的技巧演绎并达到了巴赫为小提琴无伴奏和弦和对位所设定的巅峰。
TOP
19#

往往我对ian bostridge高贵淳美的舒伯特歌倾慕不已,隐隐地与被神化的dieskau比较,发觉我心底内其实更喜欢聆听ian的演绎,这无疑让我想起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中的命题,知道自己就是那种无法能通晓各国语言而陷入误解的那类背叛者,继而不禁为自己嘲笑别人喜欢sarah brightman的行为觉得脸红。想起来我真的很少听到来自德意志的小提琴家对德奥作品的演绎,犹太裔或斯拉夫音乐家对我音乐口味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可能卡拉扬的伟大在于他敏感地捕捉到慕特小女子声音中那种秘而不宣的日耳曼气质,对严谨哲学思辩的追求、对纪律规则的尊重笃守,成就他们最值称道的民族性格。不过这种性格与他们的饭菜一样不招讨好。今次慕特的琴不是来做法国菜的,她是来发挖掘莫扎特音乐思想的,可能不讨你的耳朵,可能不是你我心目中的莫扎特,但一种被忽略的理性传统荣光重现。这是继从贝多芬作品重塑一片天地后,慕特的莫扎特年,加演的恰空不令我意外,反而是顺理成章的宣告,她的巴哈是迟早的事了。
最后编辑Chanson
TOP
20#

——剑指华山

[upload=jpg]Upload/20066271433562937.jpg[/upload]

完美穆特(转自《上海东广论坛》)

——穆特似小提琴家多些,还是指挥家多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