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海拾贝]献给喜爱巴赫的朋友!! [复制链接]

查看: 46400|回复: 257
61#

[upload=jpg]Upload/200665627126116.jpg[/upload]

6.斯特恩的版本

艾萨克·斯特恩是一位俄国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他生于乌克兰敖德萨西北350公里的小城克里门内兹,当他出生仅10个月时,全家移居美国旧金山。斯特恩4岁随母亲学习钢琴,8岁从波拉克学习小提琴,11岁首次公演,12岁转到旧金山交响乐团首席布林德门下学习,14岁时,师徒公开演奏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1943年,斯特恩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一场极为成功的独奏音乐会,由此成为世界级的小提琴家。斯特恩的演奏的巴赫细腻中见出宏大,追求精确完美,力度多变,音色温馨。
TOP
62#

[upload=jpg]Upload/20066518104922587.jpg[/upload]

8.詹德隆的版本

法国大提琴学派为巴赫这套组曲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富尼埃、托特利耶、詹德隆、纳瓦拉并称“四骑士”,皆录有质量至高的全曲版本,詹德隆要不是早逝,成就当不止于此。他的演奏风格唯美,深具法国式的轻灵、典雅与柔和,很有沙龙味。演奏技巧也颇高,较重细节,不过在思想的深度有所欠缺。
TOP
63#

两位先驱

如果说,巴赫在威玛时期以管风琴诉说对上帝崇敬,那幺他在柯登时期无疑透过众多器乐曲诉说众多心情故事,除了当一位宫廷家外,柯登的巴赫已经深刻地感受到音乐的内心私密性,将许多旷世的创新语汇种在这些作品中。虽然后世音乐家曾经忽视他的作品(十九世纪),尤其是这阙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更是被当成一般的练习曲,几乎被遗忘。

不过有两位大提琴演奏家在这首作品的努力,无疑是让这阙作品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人物,一位是德国大提琴家Hugo Becker(1864-1941),另一位则是鼎鼎大名的卡萨尔斯。Becker是位知名的大提琴教育家,虽然生于浪漫时期却表现古典主义的精神,他曾经重新编订巴赫这套作品,从有疑问的音符、指法、甚至表情速度(原谱未注明)都加以重新规范,让这套作品经过被遗忘的浪漫时期还能保有某种风貌。因为在巴赫那个时期,这些舞曲的速度是一种共通的语言,根本不用标明大家都知道速度、表情该如何,因此Anna Magdalena的手抄谱上并未记下速度记号。这件在巴洛克时期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到了几百年后的现代,可就会产生诠释上极大的困惑,连考据学家都头大的问题因而出现。

另一位推广巴赫无伴奏大提琴最力的人,就是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他13岁无意间在书店减到一份破旧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乐谱,就发觉此曲潜力努力钻研,一直练习了12年后才公开演出这套作品,让世人重新认识这套作品,并疯狂地爱上它,到了63岁时卡萨尔斯才为EMI灌录这套作品全集的商业录音,此时他已经琢磨这套作品达半个世纪之久。(赖伟峰)
TOP
64#

[upload=jpg]Upload/2006651883763681.jpg[/upload]

7.罗斯特罗波维奇的版本

1960年罗斯特罗波维奇在Vanguard录有第二、五号组曲.
TOP
65#

创作背景

「音乐之父」巴赫,无疑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如果要将他的作品做最简单的时期区别,可粗略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是1708-1717年间的威玛时期,此时最主要的作品是管风琴曲。第二阶段是1717-1723年间的柯登时期,虽然仅有短短的六年,但却是他器乐曲创作最旺盛的阶段,包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创意曲、十二平均率等等,都在这个时期完成。第三阶段是1723-1750年间的莱比锡时期,此时主要创作为合唱曲。

原本在威玛担任唱诗班指挥的巴赫,卷入了威玛公爵以及侄子奥古斯特两人之间的纷争,导致巴赫与乐长之职擦身而过。郁闷之际的巴赫,正巧获得柯登的雷奥波特侯爵的赏识与邀请,1717年他决定离开要威玛皇室投效柯登皇室。但由于雷奥波特是喀尔文新教教徒,与信奉路德教派的威玛公爵「立场」上有所抵触,因此威玛公爵在放行前刻意刁难巴赫,判他入狱四周。您一定想象不到吧!受到后世景仰的音乐之父巴赫,当年竟然坐过牢。

离开威玛之后的巴赫,已经拥有无数管风琴曲,但是他在柯登的六年中却创作了更多的器乐曲。1717年到达柯登的巴赫才32岁,却在事业上达到另一个顶峰,他受命担任柯登的宫廷乐长。当时柯登的雷奥波特侯爵与一般的皇室贵族相当不同,他除了具备平易近人的性格并充满人情味外,加上从小便学习乐器因此有浓厚的音乐修养,经常与巴赫等宫廷音乐家打成一片。巴赫在柯登倍受雷奥波特礼遇,不仅环境优渥同时在1721年底娶了第二任的老婆Anna Magdalena,工作家庭两得意的情况下,巴赫甚至有了在柯登过一辈子的想法。

既然主、客观状况都显示巴赫在柯登相当顺利,为何1723年他还是离开了柯登来到莱比锡呢?原来器重巴赫的雷奥波特侯爵后来再婚,这位新的侯爵夫人对音乐一点兴趣都没有,逼迫着侯爵放弃一切宫廷中的音乐活动,在「音乐再美,难敌枕边细语」的情况下,巴赫当然有另谋出路的自知之明。(至于,莱比锡之后的状况就不在本文讨论之内。)

巴赫与第一任妻子玛丽亚‧巴鲁巴拉相处十三年,她留下七个小孩后辞世。第二任妻子Anna Magdalena嫁给巴赫时只有二十岁,当时巴赫与前妻所生的小孩最大的已经十三岁了。Anna Magdalena虽然与巴赫相差十六岁之多,但是她却是巴赫艺术成就背后最重要的「无形的推手」,教养良好的Anna Magdalena不仅能够打点繁重的家务,同时还以女高音的身分活跃于乐坛,并且经常帮巴赫抄谱。为了感念Anna Magdalena的辛劳,巴赫还曾谱写古钢琴小曲送给她。
TOP
66#

[upload=jpg]Upload/2006651804192726.jpg[/upload]

4.比尔斯玛的版本

从本真的角度来看,比尔斯玛的演奏更接近于巴赫原作的精神,他不仅具有卡萨尔斯式的深沉,同时还充分显示了作品原有的古朴醇美。比尔斯玛在录制这张唱片时曾说道:“我从未因为乐器本身的问题而有过任何羁绊,而只是懊恼于自己不够丰富的想象力。”比尔斯玛演奏的这套大提琴名作的最突出特色是,在每一首组曲中都融入了极其深刻的、各不相同的情感。而且比尔斯玛非常注意作品的平稳起伏以及重音的突出,让我们在感受作品的韵律的同时,在潜意识中将自己的呼吸同作品的节奏调整一致,从而获得一种身心获得净化的愉悦。
TOP
67#

(四)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从卡萨尔斯开始,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对爱乐者来说,无疑成为无限的意义延伸。表面上,它是六首为大提琴所写的组曲,但经过听者的心灵诠释,它可以是苦涩的咖啡、可以是独处的气氛、可以是良心的导师、可以是音符散文、更可以是冰上双人舞、阪东玉三郎的日本歌艺……,以及许多不可测的未知。

这样的一套作品,同为爱乐者的我对它总是敬畏三分,虽不至于聆听前斋戒沐浴七天七夜,但总觉得提笔写这首作品尚称功力太浅,看了越多资料越不敢下笔。踌躇再三后终于提笔的主要原因,绝不是自以为熟透此曲,而是想将自己汇整的心得与大家分享,资料的堆积当然不足以说嘴,只希望乐迷们日后欣赏这套作品时,能有多一点的资料参考,相信对深入这首无伴奏大提琴曲会有不小的助益。

在谈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有六项重点读者在聆听这首作品时必须了解。兹简短陈述如下,之后再依创作背景、写作技法、版本比较分别讨论时,说明这六项。

1.这是巴赫在器乐曲创作最旺盛的柯登阶段所写的作品。
2.此曲流传下来的是巴赫第二任老婆Anna Magdalena的手抄谱,作曲家的手稿并未发现。
3.当时古大提琴有六弦,而巴赫则发明了五弦大提琴(Viola pomposa)这项新乐器。
4.巴赫并未写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
5.了解古代组曲的基本形式,是聆听此曲的基本功。
6.当时乐谱上并没有标示速度记号,因此对现代演奏者会出现诠释的问题。
TOP
68#

[upload=jpg]Upload/20066514535726797.jpg[/upload]

3.托特里埃的版本

中国的大提琴演奏家们对托特利埃充满了崇敬和感激之情,因为他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来华讲学,令我们大开眼界.保尔·托特利埃是位浪漫主义音乐家,他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身于艺术中,完美的体验和卓越的技艺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倾听托特利埃演奏的巴赫无伴奏组曲,首先是他生动的节奏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组曲中,除了前奏曲,其他都是舞曲的形式,托特利埃时刻让我们记住这一点。萨拉班德舞曲坚定而庄严,轻快的布列舞曲和吉格舞曲的节奏富有弹性,这样的演绎一定是当今巴罗克专家们乐于仿效的。即使诸如艰深的第六组曲前奏曲这样的段落,托特里埃的演奏也十分果敢而积极,清晰的音质,控制得当的颤指,非常精彩!
TOP
69#

[upload=jpg]Upload/20066518185153833.jpg[/upload]

12.Mario Brunello版

对这位大提琴家不熟悉,这是一个现场版。演绎比较流畅,一气呵成,现场气氛好。是一位论坛前辈所赠,感谢。
TOP
70#

[upload=jpg]Upload/2006666444599439.jpg[/upload]

19.一位上海朋友帮买的,感谢。这把Tononi Cello是当年卡萨尔斯用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