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先驱
如果说,巴赫在威玛时期以管风琴诉说对上帝崇敬,那幺他在柯登时期无疑透过众多器乐曲诉说众多心情故事,除了当一位宫廷家外,柯登的巴赫已经深刻地感受到音乐的内心私密性,将许多旷世的创新语汇种在这些作品中。虽然后世音乐家曾经忽视他的作品(十九世纪),尤其是这阙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更是被当成一般的练习曲,几乎被遗忘。
不过有两位大提琴演奏家在这首作品的努力,无疑是让这阙作品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人物,一位是德国大提琴家Hugo Becker(1864-1941),另一位则是鼎鼎大名的卡萨尔斯。Becker是位知名的大提琴教育家,虽然生于浪漫时期却表现古典主义的精神,他曾经重新编订巴赫这套作品,从有疑问的音符、指法、甚至表情速度(原谱未注明)都加以重新规范,让这套作品经过被遗忘的浪漫时期还能保有某种风貌。因为在巴赫那个时期,这些舞曲的速度是一种共通的语言,根本不用标明大家都知道速度、表情该如何,因此Anna Magdalena的手抄谱上并未记下速度记号。这件在巴洛克时期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到了几百年后的现代,可就会产生诠释上极大的困惑,连考据学家都头大的问题因而出现。
另一位推广巴赫无伴奏大提琴最力的人,就是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他13岁无意间在书店减到一份破旧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乐谱,就发觉此曲潜力努力钻研,一直练习了12年后才公开演出这套作品,让世人重新认识这套作品,并疯狂地爱上它,到了63岁时卡萨尔斯才为EMI灌录这套作品全集的商业录音,此时他已经琢磨这套作品达半个世纪之久。(赖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