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6641632596537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6416335574010.jpg[/upload]
孤独的音响发烧友———刘少雄小记
2006-05-06 09:03:21
见习记者何帆刘厚斌
清远人物
孔子闻韶乐三日不知肉味,韩娥卖唱余音绕梁三日,音乐的震憾力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而到了现代,为了追求“真实、逼真”的高品质音乐享受,出现了一群以“烧友”自诩的“发烧友”。记者近日就遇到了一位身背债务却对音响追求孜孜不倦的发烧友———刘少雄。
年过四旬的刘少雄,其“发烧”史已有18年之久,家境算不上富裕的他共投入了十多万来更新、升级自己心爱的音响,进口音乐碟也都买了有2万之多,称得上是一位铁杆“烧友”。
在来清远市区工作以前,他曾经在连山的两个乡镇机关干过民政员、文化专干,还在交通支队呆过,将近20年的社会历练,使他显得干练与稳重。
回忆起自己的第一台音响时,让少雄就像回到孩提时代,充满了憧憬与怀念。“当时连山一零三厂生产的扩音机是专供部队使用的,我通过朋友父亲的关系,在厂里弄了一台出来自己玩,听过后我就被那迷人的音色给抓住
了,走上了音响发烧友的道路。”
而这条路一“烧”就是十八年,还“烧”出了许多问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家庭问题,初玩音响时,刘少雄妻子很难理解丈夫的“奇怪”行为,恢宏的交响乐在她听来就是火车轰鸣,古典悠扬的音乐简直就在催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刘少雄长期的熏陶下,妻子也渐渐懂得了音乐,开始会欣赏,甚至一般的音响在她听来,简直就是“污浊之声”难以入耳,加上刘少雄工资全部上缴,花在音响上的钱是他自己另外赚的,所以,她干脆就睁只眼,闭只眼。
经济是玩音响的坚实后盾,对于不能花工资钱来装备自己的音响的刘少雄,可想而知他的负担有多重。他在去年到清远后买了一套新房,当时就背上了10万的债务,妻子劝他把音响卖了来还债,刘少雄淡定地说:“音响我是不可能卖的,但钱我一定会还上。”
第一个音箱用了3万,隔了两年又用3万买功放机,花了5年多的时间,刘少雄才将家中目前的一套音响逐个配齐,但是据他说,没有50万,是不可能整出全套的。也因为他的“大手笔”,很多人都说:“你太疯狂了,我们简直是没得比。”在连山的音响发烧友的圈子中,刘少雄自己称第二,也没人敢说第一。但是到了清远,刘少雄发现自己身边的朋友突然少了,原本在家乡那些志同道合的发烧友相隔太远,也甚少联系。他说,一年多以来,虽然他多方寻找,获悉了一些发烧友的电话和名字,但是自己却一直不敢与他们联系,“大城市人际关系太复杂,我怕他们会不喜欢我、怀疑我,所以都不敢联系他们,来了清远工作后,我都是一个人孤独地玩着音响。”看着刘少雄略显落寞的表情,让记者也体会到了知音难觅的苦楚。
现在的刘少雄在小市一家私人音像店里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工作,每天下班回家,品一口香气四溢的清茶,聆听音乐带来的静谧与安祥,几乎是刘少雄每天的必修课,他告诉记者,在乡镇工作的时候很忙也很累,在紧张中过每一天,听听音乐,有助于放松心情,让思路随着音乐的流转而飞跃,如久逢的干旱遇到甘霖一般,整个人精神都舒坦得很。
对于花费巨资玩音响,刘少雄一点也不后悔,虽然为此带来了不少麻烦与难题,但是他说还是会坚持玩下去,即使现在没有多余的钱再去升级,购置新配件,只要有可能,他还是会继续购进心仪的设备,让自己的音响能演绎出更加完美动听的乐章。